努力到无力,则无需努力。
静等花开之时,待茅塞顿开之日。
酝酿效应酝酿效应(incubationeffect)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困境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暂时将问题放在一边,进入一个酝酿阶段,而后对解决问题起到促进作用的现象。
所谓的“酝酿”过程并不是让你停止思考,而是将原来的思维过程转入潜意思层面,由大脑的后台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重组和解构,以获得类似于“灵感”的思维状态。
阿基米德实验中对浮力定律的发现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国王请来阿基米德检验。面对这个难题,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好多天,却无计可施,直到他快要放弃,在家洗澡时,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从而破解了这个难题,以此发明了阿基米德浮力原理。
凯库勒证实苯的分子结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着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
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接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麽?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轻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决定性概念,就是在他提着箱子准备上火车之际突然闪现的;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长期为解出的一个数学难题,据他说也是在一次看戏时突然领悟的。
怎么“酝酿”才有效?所有看似突发的“灵光乍现”并非是一个偶然随机等待来的结果,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在轻松愉悦、不经意间迸发出的灵感。努力和“酝酿”需要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没有知识经验积累的酝酿效应根本不存在,人家的休息叫酝酿,自己就真的只能是休息。“酝酿”突破常规思维:线性思维是沿着一条道走到尽头,它有专注和深度的优势,但是遇到路障不知道变通并非好事,所以需要暂停。发散性思维的优点在于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从而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自己以为在休息的时候,其实大脑潜意识中依然还在运作,并且大脑消除了因为集中精力带来的紧张压力感,得以从固定死胡同中跳出来,从新的视角去探索,把原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最终灵光乍现般把答案直接呈现在脑海。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让身体休息,潜意识去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