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这幅古代最烧脑的画,隐藏着千年前的ld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重屏会棋图(宋代摹本)南唐周文矩

这是一幅非常奇妙的画,创作于距今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

画面上,由近及远平行排列的两扇屏风,把整个空间分隔成了三部分:

近景,两人正在对弈,旁边两人坐在床榻上观战,均是文人装扮,穿着随意、神态悠闲;

中景,一位老人躺卧在床上,身边有几位服侍的女子,也是轻松、惬意的姿态;

远景,高山流水、云蒸霞蔚,悠远、平和的山水自然之景。

乍看起来,三个画面毫无关联,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近景中的主要人物,是右数第二位——他的身材明显比另外三个更加高大、头戴高帽;

在他身后,就是中景里的那位老者,两人一前一后似紧密相连,表达了穿越时空界限、彼此遥相呼应的关系;

而老者放眼远眺,视线所及处,正是在另一重时空里的山水。

三重图像,彼此相连;三重空间,层层递进;三种境界,虚实交错,仿佛是千年前的“盗梦空间”。

这样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什么信息?

画者的用意何在?

棋盘四周的对弈、观弈者,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三个弟弟。画家用不同的身材、坐位、姿态、神情、服装、动作,仔细描摹了每个人的身份和心态。

李璟虽身为南唐帝王(众人熟知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他的儿子),但个性文弱,并不热衷治国安邦之术,反而喜欢舞风弄月、饮酒作诗,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不闻世事不被俗务、只谈此身纵情山水的隐士文人,以闲云野鹤为朋,与诗画酒棋为伴。

一位老者慵懒地躺在卧榻上,面前摆放着酒具和书,还有一口取暖的炭盆,妻子将刚刚摘下的乌帽托在手中。两名侍女正在整理床铺,另有一名侍女抱着被褥走过来。

根据北宋时期的考证,这位老者正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北宋末编纂的讲述诗歌的《古今诗话》等书记述:

“白乐天以诗名与元微之同时,号元白。诗词多比图画,如《重屏图》,自唐迄今传焉,乃乐天醉眠诗也。”

乐天先生有一首题为《偶眠》的诗,其中的意象恰合这幅画的内容: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白居易惬意享受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身后的围屏暗合了他的夙愿,隐退世间、回归乡野。

从他与李璟在画面上的前后位置关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摆脱世俗羁绊、纵情山水的恬淡生活,不仅是白居易的向往,也是李璟的梦想。

远山晴空,云雾缭绕;流水淙淙,鸟鸣幽深。一派恬静闲适的自然风光,寓意无欲无求的自在境界。

这正是白居易所向往的生活写照,怡然于自然,陶醉于山水,让心灵得以诗意地栖居。

通过彼此呼应的精神追求,三重画面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揭示了三重空间的内在一致性:

李璟渴望摆脱“社会属性”,成为自由的个人;白居易向往超越“人的属性”,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从近景、中景到远景,寓示一层层褪去后天的人为附着,回到本初之性、本真之源。

所以,第一重想要回归到第二重,第二重想要回归到第一重,一切都归于最真的境界。

距离观者最远处的、占据画幅最小的山水,才是这幅画的灵魂所在。

到此为止,画家的本来意图已经全部揭晓。

但是,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换做现代的视角来看,还能从中寻觅到另外一番玄机。

/现代的视角:真假之辨/

首先,依顺序来看三重画面:

对于在画面之外的观看者来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真实”的,画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对于画中的对弈者、观弈者来说,他们所在的闲雅之境是“真实”的,屏风上的老人是“虚假”的;

对于屏风上的老人来说,他的卧榻、侍女是“真实”的,围屏上的山水是“虚假”的;

如果反过来,依逆序看:

屏风上的老人并不知道对弈、观弈者的存在;

对弈和观弈者也不知道观画者的存在;

作为观画者的我们,是否知道在我们之外还有“另一种”、甚至“另一些”存在呢?

细思极恐。

现代人的普遍相信,我们的世界是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共同组成的。

当代量子物理学的研究证明——在理论上,宇宙中还存在着四维、五维......以至十一维的高维空间。高维空间不在外部,而是以高度卷积的方式存在于组成万物的粒子内部。

高维和低维空间之间,是投影源和投影像的关系,就是说,高维空间是低维空间的“源头”,低维空间是高维空间的“影像”。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维空间是二维空间的“源”,所以是“真”的,但相对于四维空间是“像”,就是“假”的;四维空间相对三维空间是“源”,更接近“真”,但相对于五维也是“像”,同样也是“假”......

除了最高维度的“源”以外,其余皆为虚假。而绝对的真,是常人的智慧所无法企及的。

在佛家看来,没有真,只有相。

“相”是事物在人心里的投射而形成的看法、念头。

所谓的真、假,都是认知主体自己的看法而已——而这些被用来证明自我存在的看法,在本质上,不过是不同频率的脑电波交互作用的产物。

事实上,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还在为何谓“意识”、如何定义“自我”而苦苦探索,我们头脑里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念头——比如关于真与假的判断、是与非的论战、错与对的纠缠,到底来自哪里?有什么意义?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重屏会棋图》,每一重画面代表一层空间,由近及远、层层深入,象征由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的不断突破,也是由“虚假”向“本真”的回归。

我们自己或许就像这幅画里的某个人物,重要的并不是执着于现实世界的种种纠纷、缠绕,而是找到一条回归本源的道路,连接着我们曾经的来处和将来的去向,给我们的内心以指引和导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6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