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病因、症状、健康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流程、质量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提供的护理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老年护理》第3版第六章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的护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阿尔茨海默病
即(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智、认知、感知障碍、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65岁前发病者,称早老年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3.2简易智能量表
是目前临床上测查本病智能损害程度最常见的量表,内容简练,测定时间短,易被老人接受。该量表总分值数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若文盲W17分;小学程度W20分;中学程度W22分;大学程度W23分,则说明存在认知功能损害。
3.3长谷川痴呆量表
年,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创制了老年痴呆检查量表,至今已和简易精神状况速检表(MMSE)等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老年痴呆初筛工具之一。经我国学者改良后,该量表已适应中国国情,是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量表。
3.4韦氏智力量表
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是继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之后为国际通用的另一套智力量表。可做测验言语和操作。测验内容包括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一个分测验中的各项目得分相加,称分测验的原始分(或称粗分)。缺一项分测验时,要计算加权分。原始分按手册上相应用表可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分别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量表分相加,便得到言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再将二者相加,便可得到全量表分。最后,根据相应用表换算成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
3.5临床记忆量表
是成套记忆测量工具。包括五项分测验: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联系学习。前两项为听觉记忆,内容为一些词语;中间两项为视觉记忆,通过一些图片测量;最后一项为听觉和视觉结合记忆。有结构相同、内容难度等值的甲、乙两套测验,可对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测量,以判定其记忆能力改变的程度。常模包含有文化组和无文化组(文盲与半文盲)两部分,测量结果可换算成量表分和记忆商。在临床应用及老年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4病因
4.1年龄一6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5年,发病率可增加一倍。
4.2遗传一尤其是早老性痴呆,遗传的倾向相对比较高,可称为家族性遗传或家族性的阿尔茨海默病。4.3情绪一焦虑抑郁会导致易感人群痴呆程度加重或提前发病。
4.4头部外伤一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4.5心血管因素一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慢性心衰等。
4.6文化程度一6?8年以下教育程度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较6?8年以上教育程度的高。
4.7环境因素一主要与职业环境和化学溶剂、农药等有关。
4.8生活习惯一如大量的饮酒和吸烟,会影响人的认知功能等。
5症状
5.1认知功能障碍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核心的临床表现。
5.1.1记忆力减退,特别容易遗忘;
5.1.2语言障碍一听、说、读、写会出现障碍。
5.2视空间功能障碍一如对时间、空间和人物等分辨不清。
5.3执行功能障碍一包括思维、推理、判断等反应迟钝等。
5.4日常生活能力丧失一如患者不能穿衣、不能独立进食、不能刷牙等。
5.5精神行为异常一如睡不着觉、不停吃喝,出现幻觉、妄想、强迫甚至抑郁等。
6健康评估
6.1健康史
6.1.1一般情况一姓名、年龄、性别、婚姻、民族、职业、籍贯、文化程度、宗教信仰。
6.1.2生理情况一询问有无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定向力差、自理能力差、性格转变等情况。
6.1.3活动能力一询问老人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6.1.4生活习惯一日常生活中有无吸烟、饮酒、低盐、低脂饮食、休息、睡眠质量情况。
6.1.5营养状况一有无食欲下降、营养缺乏、饮食习惯变化等。
6.1.6既往史一曾患何种疾病、治疗恢复情况、有无手术、用药等。
6.1.7家族史一有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精神病等病史。
6.2身体状况
6.2.1第一阶段(1?3年),为轻度期,一般表现症状如下:
a)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
b)判断能力下降,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
c)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
d)尽管仍能做些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
多疑;
e)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
视空间能力差;
f)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6.2.2第二阶段(2?10年),为中度期,一般表现症状如下:
a)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
b)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
c)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
d)不能计算;
e)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
f)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6.2.3第三阶段(8?12年),为重度期,一般表现症状如下:
a)老人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
b)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
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
c)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6.3心理-社会状况
6.3.1心理方面一长时间限制在家,感到孤独、寂寞、羞愧、抑郁,甚有自杀行为。
6.3.2社会方面一患病时间长,出现自理缺陷、人格改变,给家庭和社会增添负担。
6.4辅助检查
6.4.1影像学检查
6.4.1.1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CT或核磁共振显示有脑萎缩;
6.4.1.2对血管性病变老人,CT或核磁共振有多发性脑梗死。
6.4.2心理测验
6.4.2.1简易精神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可用于筛查痴呆;
6.4.2.2韦氏记忆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可测查记忆;
6.4.2.3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可进行智力测查。
7护理诊断
7.1穿着、修饰、沐浴、自理卫生缺陷: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7.2记忆受损:与记忆进行性减退有关。
7.3思维过程紊乱:与思维障碍有关。
7.4语言沟通障碍:与思维障碍有关。
7.5有走失、骨折、出血、外伤的危险: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7.6有猝死的危险:与年老体弱、血液循环有关。
8护理措施
8.1一般护理
8.1.1指导老人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
8.1.2饮食遵循“三定、三高、三低和两戒”,即定时、定量、定质,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低盐和戒烟戒酒。
8.1.3鼓励老人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如吃饭、穿衣、如厕,定时听音乐、读书、看报等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
8.1.4管理好药品,帮助服药时确定咽下再离开,服药后注意观察老人有无不适。
8.1.5组织老人适当参加各种活动,如看电视、下棋、散步等力所能及的活动。
8.1.6为老人营造友爱、温馨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让老人感到温暖。
8.1.7老人外出佩戴写有老人姓名和电话的卡片,以防走失。
8.1.8不让老人接触电线、电器开关、热水器、煤气等日常物品,防止意外发生。
8.2预防保健
8.2.1积极用脑、劳逸结合,保护大脑,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脑力活动多样化。
8.2.2多吃富含卵磷脂食物,如殳.制品、蛋黄和鱼等。
8.2.3吞咽困难老人应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呛咳或噎食。
8.2.4护理老人要因人而异,发挥自主能动性,不特殊对待,挫伤老人自信心。
8.2.5不用禁止、命令语言,更不在老人情绪激动时将其制动或反锁屋内,增加心理压力,加重病情。
8.2.6丰富老人生活,鼓励养成多写字、读报、记笔记的习惯,刺激大脑,避免记忆力衰退。
8.3心理护理
8.3.1指导老人经常与家人、朋友、亲友、同事交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减缓脑功能衰退。
8.3.2经常用敏感且愉快的语言刺激老人,体现尊重和爱护,取得信任,改善记忆状况。
8.3.3满足老人合理要求,耐心解释,忌用伤害感情或损害自尊的语言和行为。
8.3.4主动与老人交谈,说话缓慢、有耐心、语句简短,如老人未听懂,可重复2?3遍,直到老人明白为止。
9护理流程
护理可依据以下流程执行:
a)6:00-8:00协助老人穿衣、晾水、喝水、如厕、洗漱、测生命体征、打开水、晾水、做早餐前
准备,指导老人进食、观察进食量,告知细嚼慢咽、餐后整理;
b)8:00-11:00协助老人吃药、喝水、如厕、穿衣、开窗通风,安排室内外活动、关窗户、康复训练、健康宣教;
c)11:00?13:00协助老人回房间、如厕、喝水、看电视、做餐前准备、饮食护理、观察老人午餐入量、速度、嘱细嚼慢咽,防止呛咳;
d)13:00?14:00协助老人如厕、洗手、午休、保持房间安静;
e)14:00?17:00协助老人起床、喝水、吃药、如厕,测量生命体征、安排老人活动、茶点水果分享、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
f)17:00?20:00扶老人回房间如厕、喝水、看电视、做餐前准备,协助老人洗手,饮食护理、观察老人晚餐入量、速度、嘱细嚼慢咽,防止呛咳、餐后整理、安排老人活动、功能锻炼;
g)20:00?22:00协助老人饮水、看电视或看报纸,测量生命体征、排泄、泡脚、擦浴、休息;
h)22:00?6:00做好夜间护理,巡视、观察老人睡眠及其他情况、完成护理文书和交接班记录。
10质量评估
10.1通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老人认知能力有所改善或提高。
10.2能保持部分社交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10.3减少老人依赖他人时间,减轻家庭照顾者压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