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病因
痔疮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老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咋办
老人大便失禁

话中医病因

吡美莫司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321518.html

如果将疾病的发生看成是一个结果的话,那么必然存在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在治理疾病的过程中,对病因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病因的了解可以更好的理顺疾病发生发展的逻辑。而对病因的理解是需要着重指出的,病因和致病因子不同,致病因子可以是一种细菌,一种病毒,但病因显然是经过归类后的一种认识概念。

如果单纯把致病因子作为研究的重点,那么会出现“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因为治病因子是时刻存在于大自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企图单纯通过消灭它们而治愈疾病,是天真的做法。

举个栗子,假设要除去一个密闭空间中的CO2,当你以为清除所有的CO2和C就行了,却不知道该密闭空间中的CO在遇到O2后然后也能产生CO2;当你以为清除了CO2、C、CO后,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大理石和稀盐酸发生反应也能产生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这就是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局面,即企图通过有边界的手段去控制无边界的条件,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

应该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除去密闭空间中的CO2呢?只需要有一个能把所有含C的物质清除或吸附的装置就好了。所有含C的物质这就是经过归类后的病因。这样就无需考虑还会不会有另外的途径能够产生CO2的反应了。

虽然疾病的发生方向是正向的,但我们探求病因的方向只能是逆向的,即从结果推导病因(这与走势的发展符合递归但抓买点只能通过区间套的道理是一致的)。这个结果在中医里就是症状,通过症状推导病因,结合病因归纳为证型,证型的本质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根据证型拟定治则是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开方则是解决了用什么工具去实现的问题。

那么有人会问,我不去探寻病因,直接根据症状拟定治则可以吗?我认为也是可以的。但成功率会下降。因为忽视病因会使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缺乏逻辑。无法建立逻辑的可能性有两种,要么是逻辑客观存在,你无法串联起来;或者逻辑根本就不存在,瞎搞。比如遇到发烧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寒凉药走起;遇到咳嗽患者,就开一大堆止咳化痰药;这样搞不否认会治好一部分病人,但无益于对自己的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地辩证求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疾病发生和治疗的逻辑。

健康的人体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而生病实质上是动态平衡打破的结果。纵观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在经历着平衡被打破后再次建立平衡的故事。大到社会结构中各阶层斗争产生的平衡,小到书法中笔画书写顺次建立的平衡,皆是如此。

谁在打破原有的平衡?如果从外因着手去探究,最常见的就是“六淫”。

一、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总称。“淫”是太过的意思。大自然中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只有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才转化为“六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鲜明得不要不要的。

1、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具有升发向上的特点,所以根据阴阳划分,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留滞体内,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因风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热性,所以风邪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部、阳经等阳位,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素问》里写道“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记得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的人说,睡觉时电风扇不要对着头吹。如果你非要问为什么,老人们可能讲不出完整的理由和逻辑。但如果你因此而不信邪,那么风邪一定会让你付出代价。

(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例如风邪偏盛所致的痹症,以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为特点,称之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如风疹就有皮肤红斑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瘙痒难忍的特点。《景岳全书》提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大自然的风不就是“善行数变”的嘛。风吹向哪里就是哪里,且没有定处,起风的过程又非常迅速,变化多端。我们常用“一阵风”来比喻行动短暂不能持久。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李峤对风这样描述。

(3)风为百病之长。指的是风邪为六淫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寒、暑、湿、燥、火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此外,风邪致病可以全兼其他五邪,兼寒则为风寒,兼暑则为暑风,兼湿则为风湿,兼燥则为风燥,兼火则为风火,而其他五邪则无法全兼。对,风邪相当于麻将里的“百搭”。

2、寒邪

寒邪分为内寒与外寒。内寒指人体阳气不足,寒由内生的病理变化。这里重点讲外寒,外寒又分为伤寒和中寒。伤寒指寒邪损伤肌表,郁遏卫阳的病理变化;中寒指寒邪直接侵犯脏腑,伤及脏腑阳气的病理变化。伤寒比较容易理解,类似于平常说的“着凉”。中寒怎么去理解呢?中寒类似于失温症,实际上是寒邪太过强盛,人体肌表的阳气尚未形成抵抗,寒邪已经直接击破肌表防线直接攻击脏腑。

那么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呢?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根据其属性归类,属阴,阴阳存在对立制约关系,所以当阴寒偏盛,就会损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有凝结、阻滞的意思。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依靠人体的阳气推动。当阴寒之邪侵犯人体,阳气受损,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寒邪偏盛所致的痹症,以关节剧烈疼痛为特点,称为“痛痹”、“寒痹”。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犯人体,会引起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经脉收缩挛急。如寒邪侵入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邪侵入经络,则经脉拘急收引,导致肢体屈伸不利。

3、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火热之气所化,具有酷热之性,故为阳邪;炎热指温热上炎,所以暑邪伤人,多变现出如壮热、面赤、脉洪大等一系列阳热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迫津外泄,引起大量出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由于津能载气,气随汗泄,又能引起气虚。

(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指的是暑邪侵犯人体容易兼夹湿邪。因盛夏之时,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邪弥漫,故暑邪为病常夹湿邪侵犯人体,在中暑的同时还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脘腹胀闷、大便溏泄等湿阻症状。所以作为祛暑剂的藿香正气水,其配伍中有较多芳香化湿类药物。

“郁蒸仲暑月。长啸北湖边。芙蓉如结叶。拋艳未成莲。”这是一首南北朝的诗。

4、湿邪

湿为长夏(即梅雨季节)的主气,尤其多见于江南,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潮湿多雨,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更为多见。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气候潮湿、冒受雾露等均可导致湿邪为病。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为阴,故湿为阴邪。湿为有形之邪,留滞于脏腑经络后,最容易阻遏气机,进而导致经络阻滞不畅。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所以湿易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湿性重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可引起带有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等。湿邪偏盛所致的痹症,以关节疼痛重着为特点,称之为“着痹”或“湿痹”。湿性浊是指湿病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多秽浊不清。如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带下过多等。

(3)湿性黏滞。黏滞,即黏腻停滞,主要变现为两方面:一是湿病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的排除多黏滞不爽,如小便不畅、大便不爽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疹、湿痹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阴位是指二阴和下肢。湿性类水,水曰润下,所以湿邪有趋下的特性,故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淋浊、带下、泻痢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潮湿的环境适合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因此,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验检查中发现真菌或霉菌,如湿疹、真菌性皮炎、霉菌性妇科炎症等,而使用杀真菌或霉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肝肾损害等不良后果。对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很简单,也很有效,这就是“祛湿”。“祛湿”就好比是用干燥剂,体内的湿气去除了,霉菌、真菌当然就无法存活了。

5、燥邪

燥为秋的主气。初秋尚有夏季的余热,所以燥邪多与温热邪气相兼,中医称之为“温燥”;深秋则已有冬季的寒气,所以燥邪多与寒邪相兼,中医称之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津液受损,滋润濡养功能减退,肌表孔窍失养,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伤人,对从口鼻而入,燥与肺又同属金令,故燥邪袭人最易伤及肺脏,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6、火邪

火与热往往并称,这两者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轻重,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究其本源,都是致病因子扰乱人体的体温调节,导致器官功能状态过度亢进。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多见高热、出汗、脉洪数等症。因其性炎上,可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火热病证,也多表现在人体的头面部,如心火上炎出现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出现目赤肿痛,胃火上炎出现牙龈肿痛。

(2)火易伤津耗气。火邪侵袭人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是人体阴津耗伤,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之症;同时火邪会导致“壮火食气”,所以火邪易损伤气,出现气短乏力,懒言声低等。

(3)火易动血生风。动血是指引起出血,由于火邪侵入血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生风是指火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出现动摇不定、颤抖不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也称“热极生风”。

(4)火易致肿疡。火邪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致血腐肉烂,可发为痈肿疮疡。

(5)火易扰心神。火与心相对应,心藏神,故火邪侵犯人体,易扰乱心神,引起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

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最常见的外在病因。那么不常见的呢?疠气。

二、疠气

上面讲了“六淫”致病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再来讲另外一种“外邪”——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瘟疫之气”、“戾气”等。

产生疠气的原因多是气候反常(如冬季过暖、酷热、湿雾瘴气、春季反寒等)、自然灾害(洪灾、旱灾、地震等)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如过度砍伐、滥捕野生动物导致自然生态破坏等)。疠气致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二是和一定地域或气候因素有关;三是发病急,病情重;四是流行区域内发病症状多较相似。

新冠疫情从中医角度讲,就属于疠气,也与以上四个特点相符。需要指出的是,疫情与时令、地域关系密切,其中五运六气学说是对中医的扩展,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可以这样理解,五运六气学说给流行病学加入了时间轴。

这里推荐一部年拍的电影《大明劫》,讲的就是明末大瘟疫。此外,在年的非典及此次新冠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药方就是从吴又可的达原饮中化裁而来。

三、内伤七情

上面是疾病发生的两大外因,那么因情志因素引起的内因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前有过论述,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情志过极就会内伤,影响脏腑功能。

1、直接伤及内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为七情发生之处,所以情志刺激首先伤及心神,心神受损可涉及其他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损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运动状态受到影响和破坏,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运动状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怒则气上。,在大怒或极度生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觉,甚至有很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死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具体表现。

(2)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况下,喜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情志”,它能起到缓解精神紧张、舒畅情绪的作用。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甚至神气消亡而死亡。

(3)悲则气消。悲哀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悲哀情绪过后,人往往会觉得软弱乏力、精神疲惫,参考《红楼梦》里的林妹妹。

(4)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运动变化所生,过度思虑会损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出现胃脘胀闷、纳食不香、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

(5)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出现心悸心慌、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等反应,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的结果。

(6)恐则气下。一个人因极度恐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场景,俗称“吓尿了”,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

以上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

四、饮食劳逸

1、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节、饮食偏嗜。前两者易于理解,饮食偏嗜是指饮食上偏好于过寒过热或五味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如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若偏食辛温燥热,易引起肠胃积热,可引起口渴、福满胀痛、便秘等。而五味偏嗜是指五味与五脏各有亲和性。《素问》记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偏嗜某种味道的食物,时间一久,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从而损伤内脏,发生病变。《素问》接着提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大致意思可以理解为,所嗜好的口味对应的五脏气盛,会损伤被克的脏腑相关功能。如喜欢吃酸的人,肝气偏盛,那么脾气就会受损。

2、劳逸所伤

《素问》提出既要“不妄劳作”,又要“常欲小劳”的养生之道。如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则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产生疾病。劳逸所伤包括过劳和过逸,其中过劳又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逸是指长时间不进行身体运动,过度安闲,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乏源,便可继发多种疾病。

五、痰饮瘀血

1、痰饮

对于痰饮,之前有详细的论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较浓稠的为痰,清晰的为饮。而痰饮形成后,如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如停滞于脏腑的,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的升降。

痰随着停滞的部位不同,其病症特点也不同: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若影响心血,则心血不畅,可见胸闷胸痛;若影响心神,则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若痰火扰心,可见狂乱;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致头晕目眩。

饮的病症特点为: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2、瘀血

瘀血,是指血行不畅,或停滞于局部,或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一是气虚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液无力,血行迟缓而瘀滞。二是气滞血瘀。气停滞于局部,不能行血,血液因之停滞,从而形成瘀血。三是寒凝血瘀。寒性凝滞,侵入血中,血行迟缓而致瘀血。四是血热致瘀。热入血中,灼伤津液使得血行迟缓,形成瘀血;或热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形成瘀血。五是外伤致瘀。

瘀血致病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甚;二是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三是血色多呈暗紫色;四是久瘀之人可见面色黧黑,肌肤错甲,唇甲青紫,舌质暗紫;五是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瘀血病症特点也因瘀滞部位和形成原因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瘀阻于心,影响心主血脉,可见心悸,胸闷胸痛;瘀血攻心,影响心神,可致发狂;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肠胃,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经色紫黯成块等。

下回讲病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504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