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走入记忆中的冬天

寒露打湿秋的衣襟,风只稍稍将衣带一紧便一脚踏进了冬的门槛。

经过了春的生长、夏的纷争、秋的得失,冬天敞开胸襟,拥抱了一切的喜怒哀乐,抚揽了所有的兴衰荣枯,初感寒意的你可知道,那看似冷漠的谢幕不是消退,而是冬蕴含的豁达……

沉静的冬是思考生命的季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经历了春的狂想、夏的浮躁、秋的失落后,我们的灵魂进入冬的安宁寓所。在冬的冷静中对生命的历程进行整理,而后重新站起,我们将走向生命崭新的一季。

这是一列开往冬天的火车,眼前的冬是最真实的季节。冬天,一切的繁华退去,大地呈现出少有的静谧与空旷,给我们留出了宽阔的思考空间。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总忍不住跑到回忆里去,沉醉在儿时的冬天。

儿时的冬天里,有姥姥的红泥小火炉。那时的冬夜里,总有一壶茉莉花茶温在炉子上,散发着清香。炉子里烤着红薯、花生或者馒头干,我和姥姥慢悠悠地吃着茶、聊着天……那段惬意的时光温暖着整个童年的记忆。

如今的冬天似乎少了一层寒冷,悄无声息地跟随着暖气的脚步而来,只有供暖了才意识到冬天已经来了,雪花更是难以见到。记忆中,儿时的冬天真的是天寒地冻,漫天的大雪可以包裹整个世界,脚踩在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如同冬的呓语,那时与雪花一起撒满天宇的是我们堆雪人的笑声。

儿时的冬天,朔风刺骨,那时候还没有羽绒服,大家穿的都是手工做的棉袄、棉裤,带着阳光味道的棉花、一针一线地缝制以及浓浓的亲情叠加,使得那时的棉衣暖身更暖心。那时,从每个孩子的棉袄上能看出家人手工活的功夫。立领的精细、圆领的随意、对襟的简约、斜襟的复古,还有工艺品一般的盘扣,无不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儿时的冬天,为了避免冻脚,老人们都给孩子做棉鞋,寻常的棉鞋一般是黑色条绒的,而我的棉鞋是姥姥在集市上精心挑选的枣红色花条绒,这引来好多同学的羡慕。于是每年冬天我都盼着姥姥做的新棉鞋。每年姥姥都会在刚入秋时就开始准备,自己铰鞋样儿,纳鞋底儿。记忆中,姥姥手上常常带着顶针,穿针引线,偶尔姥姥会把针尖放在发间滑一下,那个画面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所以,无论那时如何冷得滴水成冰,心里留下的都是温暖,没有严寒。

冬天的秘密,藏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时,没有电视和网络,没有各种兴趣班和培优班。在户外玩耍是最开心的事了,每天早晨一睁眼,先去看看玻璃窗上的冰花,如同探寻奇妙的童话世界。最兴奋地发现就是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了,看哪一个屋檐下的冰溜子最大、最晶莹、最漂亮。等着太阳出来,看到它逐渐融化,水珠一滴一滴掉进泥土,把冰硬的地面化成一片潮湿,仿佛看到的是雨的简笔画。

曾经的冬天,漫天的大雪是常客,大人们在“瑞雪兆丰年”的畅想中乐得合不拢嘴,孩子们可以放肆的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而在青春的记忆中,寒冬与飞雪似乎多了一些禁锢与感伤。

有没有在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为寻一刻宁静,曾独自行走在一望无际的雪野?目光所及的地方,除了积雪,便是满天飘飞雪花,周边没有一点声音,却没有感受到清净。踏着雪就那么一味地走着,不知道会走到哪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雪野,如同旷无边际的岁月让人茫然。如今再回首时我们才懂得:那纷乱的不是飞舞的雪花,而是动荡的心。

记忆中的冬天是很有个性的,不仅仅有飞舞的雪,还有游走呼号的风,孩童时盼着冬天,还因为那个有着仪式感的——冬至。那个细粮稀缺的年代里,每到冬至,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不管是书上说的“气始于冬至”吃饺子养生,还是老人说的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总之,热腾腾的饺子是留在冬天最幸福的回味之一。

儿时的冬天,总感觉是漫长的,因为对冬至的期盼,更因为期待着一个叫“年”的东西,期待新衣服,期待年夜饭,期待来年美好的生活。正因为有这份期待,儿时的冬天多了很多欢乐,统统留在了记忆里,温暖了那时候的冬天。孩童时过年,没有电视,没有春晚,但是有仪式感,从进腊月开始,大人们便开始忙着各种准备工作,尤其过了腊月二十三,远行的人相继回家,家家炖肉、做豆腐、蒸馒头忙得热火朝天,人们盼过年,盼的是希望,盼的是团圆。

儿时的冬天,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趣事。那时候虽然冷,但冷得清澈,冷得单纯;那时候虽然冷,但心里暖暖的。时光荏苒,无论是我们的冬天还是冬天里的我们,如今都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唯一不变的是记忆里的纯真与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zcdbsj/17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