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1
临终前的愿望
关于临终教育,在我的求学生涯与成长经历中,几乎为零。
在医院工作的那些年,从起初面对生死的悸动惶然,到后来的处之泰然,这中间,我并没有想太多。
直到我进入养老行业,医院的工作经历,才发现,有多少临终患者在亲人、医疗、病痛的多层“折磨”下,痛苦离世。
65岁的张伯伯肝癌晚期,他深知时日不多,多次提出放弃治疗,回家休养。儿女都很“孝顺”,无一人同意。后来病情恶化,转入ICU。因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借助呼吸机呼吸;因无法进食,一边鼻饲一边输营养液;因大小便失禁,插导尿管。此时,他再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熬了个把月,张伯伯还是走了,再也回不了日思夜念的家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开始了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像张伯伯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家”是很多患者的渴望。
家里有熟悉的饭菜香味,有与亲人一起走过的日子,有可以让人安心的环境。回家,可以让他们更安心地面对现状,更安详地与亲人告别,更坦然地走入下一站。
2
何为孝道
中国是崇尚“孝道”的国家,自古有“百善孝为先”,“香九龄能温席”。
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即使罹患不治之症,如张伯伯,主动要求放弃治疗,患者的伴侣与子女也会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不敢做出放弃“积极抢救”的决定,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唯恐这一决定给自己戴上“不孝之子”的帽子。或者是,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承载不起“放弃”带来的愧疚之情。
仔细想来,何为孝?
是亲人去世时哭得最痛的那个吗?
是亲人生病时出钱最多的那个吗?
是在亲人灵前长跪不起的那个吗?
肯定不是,这些只不过是形式。
哭得痛可能是真的难过,出钱多可能是真的心疼,长跪不起可能是真的悲伤。但,不一定是真的孝。
孝,一定是生前的陪伴,而不是死后的追悔。
孝,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吃母亲做的饭菜,恨不得像儿时一样舔盘子让她开心不已;
与父亲下棋,疏忽一炮一卒让他感受老当益壮;
经常带上妻儿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父母玩不转高科技电子产品,手把手教了N便依然耐心不减;
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操心;
父母喜欢旅游,陪他们出去转转。父母喜欢宅家,陪他们话话家常;
临终之时,依然尊重Ta为独立的个体,满足Ta最后的心愿……
事实上,临终时的“积极抢救”不仅让患者忍受着各种治疗带来的痛苦,而且家人面对治疗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也难免心生怨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日后家庭关系的处理埋下了隐患。
3
何为临终纾缓护理
纾缓护理大陆称为临终关怀,台湾地区称为安宁疗护。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纾缓护理的定义是: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提供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