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学之后,很多家长反映,宝宝不拉便便了。
便秘和幼儿园有什么关系呢?幼儿园这么魔障?一去就拉不了便便?
其实不是幼儿园魔障,是孩子心理有点“魔障”了。
想象一下,幼儿园的宝宝想便便了,不敢跟老师提,或者蹲在陌生的卫生间里,便便不敢出来,老师等着,宝宝更着急,更拉不出来......
这全都是因为幼儿园这个新环境给了宝宝压力,拉便便这种事......感觉好像在自己家才能放心......
这种情况其实十分多见,就像认床一样,孩子也会认厕所。别说孩子,大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属于——功能性便秘。
1
什么是功能性便秘?
如果身体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偏偏又出现便秘的情况,就属于功能性便秘。
宝宝刚上幼儿园,本身身体是没有问题的,却迫于心里压力拉不出便便,就是常见的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除了拉不出便便外,还可能有失禁的情况。
这是因为,如果孩子不拉便便,大便留在直肠里,肠壁会因便便滞留而过度扩张,而一旦孩子对扩张的肠壁丧失了感觉,没办法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就可能出现失控排便的结果。
所以对功能性排便的宝宝,我们可能会发现他的小内裤上有失控的便便,或是由堵塞的远端结肠或直肠内粪块间隙流出的粪液。
这是不是太尴尬了?!如果孩子出现失控排便,一定会对他的小心灵产生伤害。
所以在没有发生失控排便之前,赶紧来判断一下我们的宝宝是不是功能性便秘。
2
儿童功能性便秘,
这样诊断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新生儿~4岁幼儿,如果出现以下症状的2条或2条以上,且时间长达1个月,就有可能是功能性便秘。
1
每周排便小于或等于2次;
2
在宝宝能自行控制排便后,至少1周有1次失禁发生;
3
曾有大便潴留病史;
4
曾有过排便时疼痛和费力的情况;
5
直肠内存在大的粪便团块;
6
曾拉过巨大的能阻塞厕所的粪便。
而大于4岁的儿童,如果满足以下症状的2条或更多,每周发作至少1次,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一组临床表现,罗马Ⅲ将其列为功能性肠病的一类)的诊断标准,就可能是功能性便秘。
1
每周排便少于或等于2次;
2
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情况;
3
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大便潴留有关的病史;
4
有排便时疼痛或困难的病史;
5
直肠内存在大的粪块;
6
曾拉过巨大的能阻塞厕所的粪便。
如果家长不能确定,同时怀疑宝宝有以上情形,医院进行诊断哦。
3
宝宝出现功能性便秘
怎么办?
首要的一点,关心孩子关心孩子关心孩子!
不管有没有发生失控排便,他的小心灵一定都很难过,因为就算一直不拉便便也是令人慌张的,谁都怕便便在小肚子里越攒越多,一害怕,可能更拉不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安抚孩子,让他放轻松。
而且,孩子拉不出便便是因为环境太过陌生,这时给予他足够的关怀,也能让他尽早对环境放松警惕,只要陌生感消失,心情就会变得舒畅,排便的问题也大多能得到解决。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辅助以下措施,帮助孩子调节排便哦。
良好的饮食习惯
大多数的便秘都能通过饮食习惯的调整得到缓解。
多摄入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水果、蔬菜都吃起来,同时注意粗细搭配。
良好的生活规律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是每天早晨排便,因为经过一个晚上,肠道里的水分较多,更容易排便。
而且,这个时间孩子还在家里,也能舒适地轻松排便。
如果早晨刚起来没能马上排出便便,不用紧张,可以让宝宝先吃早饭,慢慢酝酿便便。
加强运动
吃饭之后,不要让孩子坐着不动,最好能动一动,走一走,或者至少站一站。运动有利于调节肠道的神经功能,增加胃肠动力。
药物治疗
如果是严重的便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果糖、美乳等药物,促进胃肠蠕动。
4
这些便秘处理误区
绕道走!
轻易使用泻药和开塞露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不拉便便了,赶紧给孩子用泻药或开塞露,希望能尽快解除孩子的痛苦。
其实,这是关心则乱!小儿便秘不主张用泻药和开塞露。
小孩子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还没发育完全,用泻药的话很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而且,经常性地服用泻药帮助排便,还可能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这样就算孩子肠道内有足够的粪便,也不能正常地进行蠕动和排便。久而久之,一旦停药,便秘只会更严重,且难以治疗。
便秘=“上火”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便秘跟“上火”是划等号的。孩子一便秘,家长就觉得是上火,赶紧给孩子各种清热、祛火。
其实,便秘不一定就是上火。而且,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便秘多要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脏娇嫩”等特点,采取调理脾胃的治疗原则,不能轻易给孩子随便下火。
宝宝长大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对心灵纤细的他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小心呵护。
出现失控排便时,责骂孩子,笑话孩子的......真的过分了哦。
小玉儿她娘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