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由CCMTV编辑整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结肠息肉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大多数是在常规结肠镜、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通常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现并及时切断它,以摆脱它。
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任何一项者,建议在4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每1-3年复查一次。
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息肉,也称为化生息肉。远侧大肠多、比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基部较宽、单个或多个。这种类型的息肉不会改变。
2、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的肠粘膜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的病变肠道。一般来说,没有癌变。
3、管状腺瘤:源自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称为腺瘤,可发展为癌变肿瘤。腺瘤很常见,尤其是在50岁以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者有分叶,大小不同,直径小于1厘米,80%有蒂。这种息肉的发病率约为1%~5%。
4、绒毛状腺瘤:罕见,多为单发。直肠最常见,其次是乙状结肠。这种息肉的致癌率比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性腺瘤:这种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当我们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时,无论大小、形状和数量,都需要活检来判断其性质;并选择机器切除;术后定期复查。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