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年第一季度有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3.html

喝水要山泉水,投稿要投中乡美!

提示:

①点击此处:查看《中国乡村》杂志征文详情。

煤油灯下的岁月(散文)

文/王旭东

春节回到家,无意中在角落里翻出一盏煤油灯,上面布满了灰尘,灯套上锈迹斑斑,清晰可见岁月的痕迹,我小心翼翼将它清洗后放在桌上。看到这具有年代感的物件,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渐渐被遗忘的点煤油灯的日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很多地方没有通电,晚上都是点煤油灯照明。那时候,没通电,也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到了晚上,大家要么坐在一起“摆龙门阵”,要么在昏黄的灯光下忙活。若是困了,提着煤油灯到床边,一口气把灯吹灭倒头便睡。现在想想,那种生活方式虽然比较单调,却别有一番特殊年代的温暖。

煤油灯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叫马灯,外有金属外套和玻璃灯罩,能防风雨,古时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这种煤油灯需在集市上购买;一种是简易煤油灯,随便找个大小适中的玻璃瓶子,把帆线条穿过金属皮裹成的灯管里,然后在玻璃瓶盖上戳个洞,灯管往里一穿,简易煤油灯就做成了,一般农家常用的都是这种煤油灯。幼时顽皮,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盏煤油灯,被父母一阵责骂后,为了表示“补过”,我亲自制作了一盏新的煤油灯,所以,对这煤油灯的印象格外深刻。

农村人一直有赶集的习俗,因为村民居住分散,离集镇较远,需购买生活日用品或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时间到镇上赶集。记得那时候父母去赶集,不外乎为了两件事,一是买食盐,二是买煤油,两样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可或缺。记得有一次,父亲赶集被几件琐事耽搁,忘记了买煤油,结果没两天就没油点灯了。父母每天在地里干活回到家都已经天黑,这时还得点灯煮饭,没有煤油可不行,于是母亲让我提着两个煤油灯瓶子到邻居家借油,撑过了两天。等到赶集天买了煤油后,我又提着装满了煤油的两个灯瓶子去还油,然后空着灯瓶子回来。

那时,我们在家里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冬天的时候,家里烧着火炉,炉管上挂着一盏煤油灯,母亲就坐在火炉边制作布鞋,母亲把一些废旧碎布一层一层糊制成“千层底”,然后用麻线一针一线缝紧压实,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满是老茧的双手结实而又灵巧。虽然“千层底”布鞋不及现在各式各样的鞋子暖和,但穿在脚上舒适稳当,正如歌手解晓东唱的:“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我喜欢在煤油灯下看书,时间长了,竟得了近视。那时,父亲收藏的书籍较多,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说岳全传》等,这些书对我的吸引很大。每到假期,白天帮忙干农活,晚上睡前,我喜欢躺在床上,把煤油灯挂在床头,捧着书如饥似渴地饱览一番。由于长时间在煤油灯下看书,第二天一起床,我便会发现鼻孔里被油烟熏得漆黑,但是兴之所至,即便如此,我也乐此不疲。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煤油灯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我们的闲暇时光已被手机、电视占去,回头想想,那些煤油灯下的岁月更觉弥足珍贵。

审阅:谢强

简评:一个个难捱的黑夜,是自制的煤油灯给家里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如今灯火通明的林立小舍,已看不到记忆里的煤油灯,但童年时煤油灯带来的那灯火明灭的夜晚,是这一生独有的记忆和财富。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

长空,原名王旭东,贵州德江人,现供职于贵州湄潭某单位,爱好文学,常用质朴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常有文章现于杂志报刊。

咨询出版扫码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6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