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您的位置:火炉 > 火炉作用 > 口腹之欲 >

口腹之欲

一、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

没有什么比饮食更稀松平常的了。虽然不清楚一日三餐的饮食传统从何时开始,但饮食却在人类诞生的时候就与人类息息相关。苏东坡曾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郑板桥在家书里写道:“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老舍曾说:“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边走边吃,那感觉比秦始皇还骄傲。”吃,最博大精深;中国人爱吃,所以我们有了绵延不绝的饮食文化。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评价,一句“以中国为冠矣”道出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自豪与骄傲。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本篇读书报告将从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起源、调味品的运用、饮食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饮食文化中的两极世态五个方面展开。

二、什么是饮食文化

根据林乃燊先生,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两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说,联系着两大门类的生产。第一类是食料生产,即农、牧、渔业生产,第二类是各种炉灶、厨具、餐具等的生产。

这样说太学术也太生涩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谓饮食文化,只要和“吃喝”有关的,都算饮食文化。吃喝什么,这是饮食文化;怎么做饭、拿什么来吃喝,这是饮食文化;饭好上桌,谁第一个动筷,这是饮食文化;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这是饮食文化;今天吃得高兴,饭后作诗一首、作画一幅,这也是饮食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是纯粹地只包含了这一种文化,它总能蕴含着社会发展的脉络,潜藏着社会的根本矛盾,也蕴含着让人感动的人情世故,这也许就是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饮食文化的起源

在介绍饮食文化的起源的时候,林乃燊先生在书中着重介绍了火的出现和在饮食方面的应用、器具的出现和使用、与烹饪有关的作物、调味品等,详实而生动。

提到烹饪,火的出现与使用绝对算是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了。在此之前,我们的先辈适应着自然给予的一切,野果、兽肉都是直接生吃,吃生食和难御寒,导致了生命的极其短暂,而火的出现,则是古人智慧与大自然进行更深的交流的见证。如果神话传说存在,当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的第一束火苗诞生时,也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在饮食文化方面更是如此。尽管火最早的诞生时间已不可考,但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和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炭屑沉积层足够有力地证明,最晚在元谋人时代,人类就发明了火。

最初与火有关的烹饪方法是烧烤。在远古时代,因为没有烤的器具,所以肉只能把兽肉撕成大块大块地丢进火堆里,直接让肉与火进行零距离接触。虽然这种方法已经实现了从生到熟的转变,但口感却十分差,直到后来古人又慢慢摸索出用泥浆涂抹兽肉,然后丢进火堆里烤的方法。肉烤熟后,剥开泥浆,泥壳会把动物的毛一起粘脱,同时这层泥浆屏障却又不会把肉皮烤焦。这种烤法在古代叫做“炮”。我们现在很出名的“叫花鸡”就是沿袭了“炮”这种烤法。

原始的火苗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孕育了真正的工具的出现。古人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往往最开始还没实现定居生活,而流动的游耕和游牧生活需要一种可以随人而动的器皿,于是制陶业应运而生。后来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乃至今天还在使用的陶器、陶碗出现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小米和水稻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发现让人类正式踏入了农业社会的前奏曲。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无意中发现了小米,这是第一种粮食作物。大约年前,在秦岭以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南方,湖南醴县彭头山一带的农业部落已经从野生稻谷中培植出人工稻谷。约年前,河姆渡人培植出籼稻,水稻逐渐在在中国南方普及开来。这种地域差异也为后来的“北小麦南水稻”的种植格局种下基础。

所以如今我们可以想象到,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遍地炊烟袅袅、饭香四溢了。“宅殷土茫茫”和“周原舞舞”的诗句就是对当时黄土高原土肥水润的赞美。

四、调味品的运用

现代人用充满了诗意的一个句子来形容调味品对于一道美食的点睛作用:“葱花和酱油,是厨房的下课铃。”当我们洒上酱油再撒上葱花,就意味着一道菜的完成,而调味品除了代表着烹饪的仪式感外,更在烹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盐,可以算是调味品之首了。年日本大地震后的抢盐乌龙事件更体现了盐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失作用。

最早的盐可以追溯到《世本》中的记载:“夙沙氏煮海为盐。”可见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煮海水制盐法。而岩盐的出现目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吕氏春秋》中列为中国美食资源之一的“大夏盐”,就是说青海的岩盐,可见盐的开采历史颇久。

除了盐,我们现代社会也不可或缺的一个调味品便是糖了。《礼记》中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告诉我们在夏、商、周的甜味的主要来源。现代人爱吃甜,古人亦是。枣和栗最早可见于新石器时代;饴,即麦芽糖,是用麦芽或淀粉发酵加温而成,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宫廷诗章中;蜜是蜂蜜,《楚辞·招魂》中对蜂蜜做的饼子便有描写,可见蜂蜜在战国时期已很普遍。

五、饮食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与文学。文学常常与饮食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韵味,尽管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在介绍酒,却总让我们为“能饮一杯无”感动,与饮食结合的文学作品,最能唤起我们的思绪。就好像两广地区岭南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家乡清甜的荔枝;江浙游子眷恋太湖莼菜和鳜鱼,“鲈肥菰脆调羹美,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让游子魂牵梦萦的也许就是那一口久违的家乡美味,和昔日一起分享食物的人。

与养生学。现代人重视养生,其实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养生之道,在两千多年前,就把烹调学和医药学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食疗学,又称养生学。《中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膳食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养精益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平衡理论。现代科学向我们表明,肉类不可多吃,其中的高脂肪可能会造成“三高”,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和吕不韦也早有远见。孔丘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提出了吃饭要以主食为主;吕不韦则认为”肥肉厚酒“是”烂肠之食”,在格外追求饮食与健康的今天看来,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论见是符合营养卫生原则的。

与政治哲学。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善于以饮食之道来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或处世哲学。“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用“烹小鲜”来比喻治国决策需要稳定,如果朝令夕改,就会逆道而行,就像拿铲子乱翻,锅里的小鱼就会被铲烂。《吕氏春秋》的《本味篇》,也体现了饮食之道用于隐喻政治的含义。吕不韦假托伊尹与商汤论烹调之道,在论证了“调和之事”和“鼎中之变”的道理后,进一步发挥了烹调理论:“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以调味和水濡火烹才能让肉的本鲜发挥出来的例子来启发,用人施政,也应具备因材而用的本领。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饮食烹调之道的隐喻效果。

六、饮食文化中的两极世态

我们听过杜甫的“三吏三别”,也看过《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贯穿整个社会的无疑是阶级对立的矛盾,而作为生活的反映的饮食文化也将古代社会的两极世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钟鸣鼎食和数米而炊的饮食反差出现在历朝历代:《周礼》给我们留下了奴隶主的奢侈饮食规模的记载,在宫廷中,专为王室日常饮食服务的机构就有20余个,总计工作人员即服务的奴隶高达多个。同时一顿饭的菜肴高达上百种,在用餐时,旁边还会有专门的侍妾进行歌舞演奏。而当时的农业劳动者,一年到头都难得吃上一顿肉,至于奴隶,则吃“犬猪之食”,即喂牲畜的饲料。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这种阶级反差更为突出。清末期,在社会危机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慈禧和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仍有种左右,要用六张饭桌陈放。“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说的就是百姓对统治阶级不安国事的奢侈之风的嘲讽与痛恨。

文学作品中对这种截然不同的饮食反差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的两首诗,一首是《丽人行》,描写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等在长安昆明湖边春游和在宫中宴饮奢靡场面:“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另一首是《客至》,描述他在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迎客的情景,其中“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出了他待客的仅是旧酒与醪糟,与杨氏姐妹的奢华形成强烈反差。

而统治阶级的美酒佳肴却来自于对百姓的压迫,“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饮食文化将古代社会的两极世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总结

林乃燊先生在书中讲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茶叶和饮食专著的出现、南北口味的分野和中国七大菜系的形成与发展等。饮食文化的学问包罗万象,它是一种永不衰落也会永远年轻的学问,而传统又年轻的饮食文化体现的,正是古人逐步运用智慧解决大自然给予的困难,与自然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进一步对话、交流的“天人合一”的过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6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