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知道奶奶生病后,我开始看这本书,两周半以后,在参加完葬礼回京的路上,我读完了全书。作者葛文德的文字确实让我以一个平稳的心态接受至亲的离开,让我对衰老、绝症和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篇后感,献给我在天堂的奶奶。作者葛文德是外科医生以及畅销书作家,这本《最好的告别》,他写给医生看,也写给所有人。“医生也许都想错了。”这句话,开启了他整本书的基调。“在我们看来,教授们一门心思地教导我们如何挽回生命,以为那才是医学教育的目的,眷顾垂死的生命完全是一个‘界外球’。”接受养老、善终、安乐死,这些词语在书中被一再提到,得了绝症的老人是否一定要浑身插满管子维持一分一秒的生命?还是尽量让他们过得舒服,体面地和家人一起共度最后的时光。葛文德探究了很多案例,也许老人们想要的只是能够坐着看一场比赛,养一只狗,吃冰淇淋,但这些需求,医生会满足吗?家人会放弃治疗吗?葛文德提出,治疗“老人病”的医生,首先要做的不是治,而是问。而如今欠缺的,正是这一点。老人的家人们也应如此。接受衰老和死亡,不仅是老人自己该做的事情,子女后代更应该学会。葛文德在书中提出一个“医患关系”的概念: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这似乎颠覆了我对西医的理解,大部分人只是西医说什么就做什么,拥有医学权威,在中医上,资讯型医生也许能更多。但在老年病的治疗中,资讯型和解释型的医生更是老人和子女更需要的。在奶奶的治疗过程中,家人口中的林医生是好的,袁医生是不好的,袁医生只顾看病不搭理家属需求,而林医生会给奶奶看瞳孔,捏脚踝,医生做的多,患者了解多,自然做选择就更容易。我很庆幸,我的家人们在这段时间的互相扶持,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接受”。一开始,“接受”对我来说真的很难。每年回家,爷爷的头发越来越少,个子越来越矮,爷爷的衰老和健朗我看得到,可奶奶不同,奶奶自始至终没有一根白头发,因为有老年精神疾病,常年吃抑制神经的药,奶奶总是乐呵呵的,智力差不多是个小孩,她需要穿纸尿裤,需要人哄才能乖乖吃饭,常常把我们的名字喊错,但同时她对家人的依赖,她对家人的关心,从没有减少,她会给我编麻花辫,勤快的时候做漂亮好吃的花卷,每次打电话都问我上班上学累不累,会偷偷瞒着所有人跑到角落里吃一根香蕉(奶奶有糖尿病)。奶奶实在太可爱了,当我接到那通奶奶得了肺癌的电话时,我实在难以接受。葛文德也是说了很多大道理的,什么细胞活性低,牙齿松动之类的老生常谈,但同时他也说,绝症就是人生那条线的那个关键点,一旦得了,那条线只会下滑。看到这张图,我内心涌起巨大的绝望,同时又释怀:每个人都是一条线,每个人都会有重点。葛文德描绘生命衰亡、慢性病和正常健康发展示意图奶奶的那条线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下滑,据爷爷回忆,奶奶去年一年饭量都在逐渐减少。她在去年年末就一直咳嗽,当时以为是感冒,结果过年之后加重,去医院拍片一看,整个左肺已经全部积水。电话那头的爸爸在老家喝闷酒,声音憔悴沙哑。过了半响,我从嗓子里挤出一句话:“爸爸要注意身体啊。”接到消息的第二天,是奶奶79岁生日,做好表情管理之后,给爸爸打了视频电话,我看到了一个从未如此憔悴过的奶奶,带着呼吸机,却还是乐呵呵的:“上班累不累啊?”奶奶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或许她根本也不明白。快80岁的老人,怎么做手术和化疗?根本不可能。做了手术风险太大,或许连最后几个月都没有了。奶奶的情况,将“接受”这件事情留给了我们。家人决定将奶奶接回家,药物控制她的病痛。这个选择,无奈也无可奈何。善终善终这个词,是整本书的灵魂。书中大概提到了三种美国的社会性方式养老:养老院、辅助生活机构和善终服务。养老院,有着一体化的生活方式,书中更是用“和监狱没区别”来形容这里的冷酷无情,每天按时按点起床睡觉,什么时候吃药,什么时候吃饭,甚至什么时候排便都有人看管。书中提到的“辅助生活机构”和“善终服务”相比较而言就更能满足老人们对于尊严和维持正常生活的需求。辅助生活机构是一对夫妻建立,采取小型社区的方式,让老人们租住每一间房子,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有一扇关着的门和独立卫生间”的需求,但同时,在这个社区内有着充足的医疗条件和定时巡逻看护,但一切都要建立在老人拥有隐私这个基础上。善终服务有些护工的概念,上门服务,喂药看护,但在此之外善终服务最先要做的事情是要满足老人的需求,按照老人对自己生活的需求开药和改变治疗方式,比如老人对病痛更加难以忍受,或者对于大小便失禁更难以忍受,善终服务的人员会与医生一起商量用药治疗倾向。中美虽有所不同,但大致情况相似。真正有辅助生活机构的,只有美国少部分地区,真正在法律上同意安乐死的,只有波兰,真正做到善终服务的,只有真心赡养父母的子女。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奶奶隔一段时间就会被自医院住几天,住院的照片发到家庭群里,表示:这段时间是我尽孝了。她的奶奶脸上没有一点笑容。这不是善终,是愚孝。在奶奶善终的这段时间,爸爸是有遗憾的。爸爸从大学就在外闯荡,每年只回家一两次,从知道奶奶生病之后,开始每周都回来。他没想到,我们所有人都没想到,奶奶确诊一个月不到就走了。奶奶下葬那天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喝酒,眼含热泪回忆她,爸爸说:“有一天晚上我在这里陪着妈,她半夜醒了,跟我说,我梦见过端午节。我心里就一直想着,妈能活到端午节,可是怎么这么快,为什么这么快。早知道妈一个月就走,我肯定辞职回家。”我们劝他,只要心里想着奶奶,就够了。爷爷湿了眼眶,他念着奶奶的善良,在最后病重时期,还常念叨不要麻烦孩子们总跑回来。爷爷擦了擦眼泪,家里突然安静了下来,我看了看爷爷身边空着的位置,仿佛奶奶还在那里笑呵呵地看着我们。最好的告别葛文德书中写了很多的病例,以及他自己如何帮助患者们更好地善终,但他同时也写了自己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以及与他的告别,具体治疗过程篇幅很长,但在故事最后,他有这样的描写:“然后他又陷入了昏迷,他的呼吸每次停顿二三十秒。每次我确信已经结束了,结果发现他又呼吸起来。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下午6点10分左右,当时我母亲和妹妹在交谈,我在看书。我注意到他呼吸停顿的时间比过去场。我说:‘我想他已经停止了。’”看到这里,我默默了良久。停止呼吸最后一刻,也只是一个时刻,世界上的人们在做不一样的事情,有的花在开,孩子在奔跑,而对于这个人,他的生命到了终结。奶奶走的那一刻,只有叔叔在场。奶奶生命的最后一个周末,周六突然觉得呼吸困难,医院,周日陪护一天后觉得情况还可以,就喊叔叔来看护。周一中午,午饭后,奶奶吃了一颗草莓,叔叔突然在奶奶腹中听到了水龙头流水一样的声音,喊奶奶起来走一走,奶奶下了床,想要上厕所,进了厕所,自己关了门。叔叔觉得疑惑,犹豫了几秒,推开门,刚好看到奶奶坐在马桶上,往后一靠。就这样,安安静静,无声无息,咽了气。周一十二点四十左右,家里所有人接到电话,我从北京,弟弟从济南,爸爸从日照,往烟台赶。周二早上,我在太平间,看到了奶奶的遗容。很安详,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平静,奶奶面色微黄,紧闭着眼睛和嘴巴,没有任何表情,像一滩沼泽,沉重又安静,仿佛马上就能醒过来。我摸摸她的寿帽,对她说:奶奶,别怕。《Beingmortal》,人固有一死,是这本书的名字,译者将它翻译成《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所展现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东西,不仅是面对衰老和死亡应该知道的常识,更是在这之上,如何正确看待生死。我的奶奶,愿你安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by/1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