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您的位置:火炉 > 火炉市场 > 年味 >

年味

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农村的我,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各种平时难得吃得上的零食和菜肴。更难忘的是春节前乡亲们操办年货时所具有的忙碌,和春节期间所特有的热闹的氛围。

?

每年农历腊月里,常有师傅挑着老式爆米花机,走村窜巷,为村民炸爆米花等。这套设备由老式火炉、葫芦型压力锅和麻袋组成;加工原料一般为玉米、大米、蚕豆等常见谷物。儿时的我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在现场围观。我们瞧着师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葫芦型压力锅,不久后,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的爆米花便装满了麻袋,诱人的香气直让人流口水。这就是我童年有趣的记忆之一,而如今却很难见到这种场景了。

?

小时候我曾协助妈妈做过碱水粑,当然也是趣事一件。妈妈吩咐我先把早稻杆烧成灰,然后用开水过滤禾杆灰形成碱水备用。大米磨成浆后,掺以碱水,再用粑筛猛火蒸熟,厚约10厘米。碱水粑是江西特色小吃,是家乡民间在春节期间必备食品,且久储不坏。现在市场出售的碱水粑多用冰碱泡水制作而成,香味远不如土制碱水粑。

??

打麻糍,过去曾是家乡每年春节的传统项目。打麻糍前一、两天,先将石臼或碓窝洗干净,用木甑把糯米蒸好后,再将糯米饭团倾入臼窝中,然后三、五个壮实汉,用长木杵或丁字形的棒槌经捣、捶、戳等循环动作后,糯米便越来越黏,直到用肉眼完全看不到粒饭的模样,再合力把那团白亮亮的东西抬起来,移至事先铺有薯粉或豆粉的竹盘里,最后把它做成多个圆形大饼状,就算大功告成了。

打麻糍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的瓷实且有韧性。麻糍作为传统的过年美食,承载着很多人的儿时回忆,但是现在用传统方法打麻糍的人越来越少了,当然也就体味不到家人一起协作的劳动快乐。

??

制作老式麦芽糖,也成为我的一个难忘的记忆。制作麦芽糖所需的材料为麦芽、糯米和水。先用清洗干净的小麦泡在水中,让它发芽至3~4厘米后,将麦芽切碎;糯米焖熟后同麦芽搅拌均匀,将拌好的糯米发酵几小时后,再滤出糯米汁液并用大火熬至粘稠的糊状,冷却后即变成琥珀色的麦芽糖块。最让少年的我享受的是,能亲自参与把褐色的糖块缠挂在石磨把手上,如拉面般地将它拉至银白色的过程。之后妈妈又用麦芽糖加工成芝麻切糖、炒米切糖或爆米花切糖等。这些切糖就是过年时我们爱吃的糕点,直到今天,我仍喜欢吃麻切糖。

??

还记得过去农村杀过年猪的场景吗?春节前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杀过年猪,那个时候感觉年味十足。在过去,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有过年的时候才有几天的清闲和快乐,因而杀年猪也就成为村里最热闹的事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一年能杀上一头猪过年就非常不错了。有些贫穷的家庭在杀年猪后,卖掉大部分猪肉,只留下一小部分给自己,过年时能吃上猪肉就觉得挺满足了。

一头过年猪在当时的农家意味着很多。不仅有猪肉,还有猪头、猪肝、猪肠、猪心、猪尾巴、猪舌头,甚至猪血等在弄年饭时都能派上用场。除过年要用的除外,多余的猪肉等常经腌制后熏成腊肉、腊肝等可留存数月,以备将来招待客人。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风俗,在杀猪的当天会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到家里来吃杀猪饭,以示庆祝。

现在的农村,杀年猪正在慢慢消失,因为农家基本上都不养猪了。如今吃猪肉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随时都可到集市去买,但是很难吃到那时鲜美的土猪肉了,渐渐地杀年猪也就成为我们心底里最美好的回忆了。

?

年底或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俗称“还年福”,意思是说“年尾还福,年头祈福”,这个风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这一天成年的子女带着小孩来到父母家团聚,家庭成员在厨房里忙碌地准备着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开饭前要给过世的祖先上香、祭祀,以铭记和怀念先人的恩德,当然燃放烟花鞭炮是必不可少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家庭中几乎没有电视机,所以也就不存在除夕夜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事情。那时除夕夜该怎么度过呢?一家老小吃完除夕饭后,常围坐在火炉角(火炉角的上方有一个长长的竹钩,上挂有腊肉、豆腐子等,下面挂着可烧水、做饭的铁鼎罐),聊天、喝茶、吃点心,并烧起旺火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由于时间长,有些小朋友就熬不住了,可能就会打盹、睡觉,这个时候压岁钱或红包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常常硬撑着不上床。现在的小朋友却热衷于玩视频游戏,看动漫片,似乎红包只是一个配角。

?

以前请人写对联也是乡村一景,早些年“春联”在店里是没有出售的,因此在农村懂点传统文化又加上毛笔字书写较好的人,往往很受人尊重。这些农村知识分子总是在年前抽出时间为附近村民书写春联,而且常常是免费的。写春联和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和风俗,数百年来流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可是现如今的有些人,从商店里买来春联后,在贴对联时常把上、下联弄错,这不免使人感到有些遗憾。

??

从前每年腊月二十四、春节、元宵节等都会燃放烟花爆竹,应该说燃放烟花鞭炮是喜迎新年的一种传统方式。古人过年放鞭炮,寓意吉祥,有驱除瘟疫、妖魔以保平安的说法。但是近年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了多起严重火灾事故及污染环境,致使许多省份和城市相继出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政令。相对来说,农村地区管控较松,使得乡村更像过年的样子。

?

春节期间常能目睹舞龙舞狮,这是咱们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据说龙能够行云布雨,给百姓带来风调雨顺,同时也可消灾降福。因此很多城市和乡村都有这样的活动,甚至许多在国外的华侨华人在春节期间也会特意举办舞龙舞狮等活动,这已经成为全球华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元宵节一过,春节就算画上了一个句号,实际上人们早已融入了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了。初六刚过,很多人就得陆续背井离乡、返回工作岗位,农村短暂的热闹又重归昔日的平静,老人、妇女、留守儿童相伴的一幕,又重新映入人们的眼帘。春节渐渐远去,而“年味”却永留人们的心田,在工作之余常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回味,因为那是一份亲情的寄托和思念,也是一杯陈年的酒,需慢慢品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zcdbsj/16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