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辩证论治
(一)肾阴虚
主证: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肾阳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燥湿劫阴之品所臻。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脑海失充则头晕、耳鸣。心肾为水火相济之脏;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相火妄动,则阳强易举,心火不宁,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妇女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二)肾阳虚
主证: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或年老久病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所致。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晄白,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故神疲乏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腑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自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阳萎,不孕。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尺弱均属肾阳虚之象。
(三)肾气不固
主证:面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辩证;肾气不固,是肾气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肾气亏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气血不能上充于耳,听力逐渐减退;骨骼失肾气之温养,所以腰膝酸软。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膀胱失约,以致小便次数频繁,量多而清长,甚则小便失禁,排尿无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使尿后余沥不尽。若肾气未充,脑髓不足,元神不能自主,故致小儿遗尿。夜间阴气盛,阳气衰,故肾气不足者见夜尿频多。肾气不足,则精关失固,常见带下量多而清稀;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容易造成流产,舌淡白,脉沉弱,是肾气虚弱之象。
(四)肾不纳气
主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促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辩证:肾不纳气证,是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甚。骨骼失养,则腰膝酸软乏力。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症。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虚阳外浮,脉浮大无根,阴阳互为依存,肾气不足。久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均可出现气阴两虚之候,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喘促;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五)肾虚水泛
主证: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或见心悸,呼吸息促,喘咳痰鸣,苔白舌质淡体胖,脉沉细。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液,致水湿泛滥所致,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邪溢于肌肤,停于胃肠,故见周身浮肿,腹胀满,小便不利。若水凌心肺,致心阳受阻,肺失肃降。故见心悸,呼吸急促,喘咳痰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均为肾阳虚之象。
膀胱病的辩证论治
(一)膀胱湿热
主证: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白,或尿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数。
辩证:膀胱湿热证,多由感受湿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侵袭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黄赤短少,小腹胀痛。湿热蕴蒸肌表,可见发热;灼伤脉络,则有尿血;波及肾脏则见腰痛;煎熬尿中杂质则成尿石,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膀胱虚寒
主证:小便频而清长,遗尿,水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辩证:此证多由素体阳虚,寒留膀胱,气化失职所致,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故见小便频而清长,不能贮藏清液故遗尿;阳气不能达于肌表,则手足不温;膀胱虚寒,久致肾阳不足,化气行水失能,水邪溢于肌肤故成水肿。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
两脏证治
(一)肝肾阴虚
主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辩证:肝阴虚或肾阴虚经久不愈,多可导致肝肾阴虚。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故见头晕目眩,耳鸣。肝阴不足,目和肝之经脉失养,故见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咽干,颧红,遗精。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二)脾肾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腰酸腿软,面色白或晦暗,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舌质淡胖大,苔白滑,脉沉弱。
辩证:多因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累及肾阳所致。肾阳虚衰则腰酸腿软,面色白或晦暗及五更泻,脾阳虚弱则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留,故面浮肢肿,脉沉弱为阳虚之象。
(三)心肾不交
主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宁,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
辩证;由心阴虚或肾阴虚均可导致心肾不交。心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故虚烦失眠健忘,心悸。肾阴虚则腰膝酸软。肾的精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晕耳鸣。心肾阴虚,虚火内扰,精关不固,故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咽干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四)肺肾阴虚
主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口干咽燥,盗汗,颧红,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本症多因久咳耗肺阴,进而损及肾阴所致。肺肾阴虚,则咳嗽痰少。虚火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肾阴不足,则腰膝酸软,遗精。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均属阴虚内热之象。
附:水肿
一、概述
体内水湿运行障碍引起潴留,泛滥肌肤,导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现代医学中的心、肝、肾、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障碍所致的水肿均属此范畴。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记载颇早,《内经》称为“水”,《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阴结谓之水。”说明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有关,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又按五脏的症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元代朱丹溪概括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后人根据米氏之说,在阴水,阳水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
人体水液的代谢,主要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三焦的决渎,从而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保持水液平稀。若外感风邪水湿,或内伤饮食劳倦,造成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为湿困,运化不健;肾气亏虚,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均能引起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邪风邪外袭,侵犯肺卫,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博于肌表,发为水肿。
(二)感受水湿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水湿内侵,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三)内伤饮食饮食失于调摄,或长期营养不足,脾气受损,运化失职,气不化水,以致水液停聚,而成水肿。
(四)脾肾亏虚:劳倦伤脾,纵欲伤肾,或大病、久病、妇女多产均能损伤脾肾。脾虚则转输无权,肾虚则开阖不利,以致水液泛滥而成水肿。
总之:凡外感风邪水湿引起的水肿,多属阳水,属实证,病在肺脾;内伤饮食,劳倦,纵欲引起的水肿,多属阴水,属虚证,病在脾肾。在病程演变中,阳水不愈,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也可转为阳水,或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三、辩证论治
水肿病的辩证,主要根据发病的缓急,水肿的部位,皮肤的颜色,按之凹陷的恢复难易等区别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为风邪、湿浊相博而致。发病急速,水肿多从头面部开始,而后遍及全身,以上半部肿较为显著,按之凹陷易于恢复。体质平实,面色黄或红;气息粗长或咳喘,身热,恶风,自汗,口苦烦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沉数有力或浮滑。
阴水:多为脾肾虚弱所致。起病较缓,逐渐水肿,多为下肢先肿或脘腹胀满,以下半身肿显著,按之凹陷,恢复较慢。体质多虚弱面色苍白,声音低沉,神疲气怯,身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多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弦小,按之无力。
(一)阳水证:
1.风水相搏
主证:浮肿先自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病势发展迅速,尤以面部明显,小便不利,或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苔薄白,脉浮。
辩证:风邪袭肺,肺气闭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水湿潴留,故小便不利,发为水肿。因风有浮越之性,风水相博,故浮肿先自眼睑开始,尤以面部为明显,邪郁肌表故而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楚。风热交侵,故咽喉肿痛,水湿停聚,肺失清肃,故咳嗽气喘。苔薄白,脉浮为邪在肺卫之象。
2.湿困脾阳
主证:全身浮肿,腰以上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纳呆呕恶,胸脘胀闷,舌苔白腻,脉濡或沉缓。
辩证;外感湿邪,湿浊困脾,脾失运化,以致水湿浸渍肌肤,故见肢体浮肿,皮肤按之没指为水肿严重,故小便短少,湿困脾阳,气机阻滞,故身重纳呆,呕恶,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濡或沉缓及湿盛之象。
3.湿热壅结
主证:全身浮肿,胸腹胀满,口干,烦热,身重而困,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辩证;水湿内停,壅于肌肤,故全身浮肿,湿热熏蒸,气机升降失常,故胸腹胀满,口干烦热。湿性重而困脾,故身重而困倦。湿热下注,膀胱输化失职,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郁之征。
(二)阴水
1.脾阳不振
主证;面色萎黄,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隐,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
辩证;中阳不振,气不化水,致下焦水湿泛滥,小便不利,故腰以上肿为甚。脾阳不振,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呆,腹胀便溏。气虚则色不外荣,故面色萎黄,阳水卫外,则神倦肢冷。舌体胖色淡苔白滑,脉沉缓均为脾阳不振,水湿停聚之征。
2.肾阳虚衰
主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日久不愈,腰痛困重,小便减少,形寒肢冷,面色灰滞或晄白,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
辩证;肾阳虚弱,致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减少,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湿停积,则腰痛困重。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体胖,脉沉细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