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敏河畔
文
李琦
责编
飘飘花语
图
网络
草原到哪里,草原的河就流到哪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在绿色草原上随意挥舞的彩绸。鄂温克草原上就有这样一条河流,这就是伊敏河。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纵贯鄂温克旗最后汇入海拉尔河。伊敏河流淌着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血液。像一首歌,传唱着发生在这片草原的故事。
年5月。这片亘古不变的草原迎来了一批来自天津海河之滨的青年男女。也有少部分来自曾是十里洋场上海的知青。这些少男少女给草原注入了新的血液,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演绎各种或悲或喜或苦或乐带有浓重色彩的故事。在蓝天白云下,在日夜流淌的伊敏河畔,在蒙古包内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融入到了这片草原。
孔桂琴就是鄂温克旗上千个知青中的一个。她是68届初中毕业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年底,毛主席发出了决定千千万万老三届学生命运的最高指示后转年的几个月后。她对妈妈说,我要报名上山下乡。妈妈问去哪里?她说,去哈尔滨郊区。妈妈知道哈尔滨在东北。又问还有没有近一点的地方。她说没有了。报名后,因为她的爷爷是大地主。审核没有通过只好转向去呼伦贝尔。妈妈又问,呼伦贝尔是什么。她告诉妈妈那是一个草原,是牧区,去的地方叫鄂温克旗。妈妈不知道呼盟,更没有听说过这个叫什么鄂温克的绕口地方。感觉告诉她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不种庄稼的地方近不了。妈妈舍不得让她去这么远的地方,再说家里几个子女她是老大姐可以分担很多家务。但文革以来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在单位在学校一直抬不起头来。妈妈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年5月18日。17岁的孔桂琴和她的同学们登上了知青专列。出山海关跨过松花江穿越兴安岭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鄂温克旗。被分配到孟根楚鲁公社孟根楚鲁大队。孟根楚鲁公社距离呼盟所在地海拉尔65公里,距离旗所在地南屯(巴彦托海镇)50公里,以牧业为主,以农业和其他副业为辅。孔桂琴和几十个男男女女知青开始了新的生活。每天从事着放牧、农业及其他牧区的劳动。对于从大城市来的他们一切都是陌生新鲜神秘的。第一次知道牛粪可以用来烧茶煮饭而不是作为肥料。第一次吃白水煮羊肉而不添加任何调料。要语言关生活关一道道过。刚到草原两个多月就到了牧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打羊草季节。为了让生产队拉大车的马和那些冬季不游牧的牲畜安全过冬,必须要在每年的八月收割羊草,拉回到生产队囤积起来。为期一般在45天左右。以后的几年,这个时期都是知青们盼望的。因为可以不去放牧,可以过集体生活。男知青们赶着马拉割草机和马拉搂草机,女知青们再用钢叉把羊草堆拢,晾晒几天后用大马车拉回到生产队的草圈。八月的鄂温克草原秋天早早的就来到了,秋草散发出阵阵清香,远山近水层林浸染五彩缤纷彷佛上帝打翻的调色板。
那是孔桂琴初到草原的第一个秋季。一场雨过后天空湛蓝,因为草湿不适合收割,几个女知青相约去附近小山上采摘一种叫山丁子的野果。秋天的山丁子一粒粒一串串透体晶莹红灿灿挂满了枝头。女知青们兴趣高涨。在女知青中属她身材高挑,别人够不着的地方她伸手就可以把树枝拉低,让其她人采摘。猛然间,她看见一个浑身长满毛的野兽朝着她走过来。她“啊”的惊叫起来,也不管其她姐妹们撒腿跌跌撞撞往山下狂奔。跑到山下跑不动了一屁股坐在一块石头上大口喘着气。等女知青找到她时她仍惊魂未定。姐妹们告诉她,那不是野兽,是一个看山护林的老头。因为她眼睛近视,那天又没有戴眼镜,那个护林老头穿着一件毛朝外的山羊皮大氅,这才有了这么一个笑话。也难怪,知青们刚到草原几个月,还没有经历过严冬更没有见过这种服饰。这件趣事直到今天知青们聊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光阴荏苒,转眼间两三年就过去了。孔桂琴和其她知青们经历了草原的风风雨雨更加成熟了。鄂温克草原留下了她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留下了青春,留下了眼泪也留下了欢乐。从年下半年开始,中央对牧区知青的政策开始了很大的调整。陆陆续续地开始有了零星的参军和个别的选调。但这还不足以给呼盟四个牧业旗这个庞大的知青群体带来什么影响。每一个人都已经做好了扎根草原一辈子的心理准备。大规模的知青集体选调来自大庆油田。油田派出人到呼盟西旗、东旗、陈旗、鄂温克旗来招工。短短半个月就有上千名知青离开了草原。走的欣喜若狂,留下的充满了迷茫。在此之后,有的知青被选调到旗里各个部门。如工商系统,旗政府,学校,邮局等等。孔桂琴所在的孟根楚鲁队只剩下了三个天津女知青。这时,一个达斡尔族青年闯入了她的生活。他就是海拉尔回乡知青苏那音图。
鄂温克旗是一个由蒙族,达斡尔族,汉族还有少量的布里亚特,鄂伦春,俄罗斯等多民族融合的旗县。多少年来各民族和谐相处在这片草原繁衍生息。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文字记载为洮儿河流域。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天的外贝加尔和今天新疆塔城一带。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已经丢失。历史上达斡尔人能征善战,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入关后为了巩固大后方三征索伦,固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一说。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达斡尔人为东北地区抗日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年8月莫力达瓦旗成立,是呼伦贝尔盟达斡尔族自治旗。
的春天,孔桂琴和苏那音图相爱了。孔桂琴欣赏那音图知识丰富,善良淳朴,豪爽甚至与生俱来达斡尔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的那么一点点野性。那音图喜欢这个性格内向文静,面容姣好的天津女孩。伊敏河畔是她们常去的地方。一轮明月升起。那音图给她唱起《敖包相会》,尽管她也非常喜爱这首歌曲,也经常唱。但这首歌从那音图嘴里用蒙语唱出深深的打动了她,感动了她。她用汉语和那音图对唱。在这亘古不变的鄂温克草原上,一个天津女知青的心和一个达斡尔族青年的心碰撞到了一起。夜空深邃星光灿烂,天河横亘在她们头顶,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岸清晰可辨。那音图说:你将来回天津怎么办?她说,不论去哪里,天涯海角也和你在一起。那音图说:“我给你起一个达斡尔名字吧。以后我就叫你南达罕”。孔桂琴问他南达罕是什么意思。那音图说南达罕在达斡尔语言中是漂亮美丽的意思。从那以后孔桂琴的达斡尔名字就叫南达罕了。她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别人这么叫她,以致后来认识的许多朋友以为她姓南叫南达罕。
原来,那音图的家族曾经是显赫的家族。这是南达罕所不知道的。南达罕相中的是那音图的本人。并没有在意那音图贵族的血统。根据苏那音图家族族谱记载。那音图祖上在清康熙年间是一品大员。到了那音图这里已经是12代。笔者查了一下资料,里面是这样记载的:玛布岱。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人。信仰萨满教。清康熙二十七年(年)被派往齐齐哈尔。玛布岱到了齐齐哈尔后,正值雅克萨战争结束不久。黑龙江地方政权还不完善。玛布岱力主修建齐齐哈尔城,并以达斡尔人为主修建。工程自康熙三十年动工。由玛布岱本人亲自组织监视。达斡尔人不仅筑城还被允许披甲。建立由达斡尔人自己的军事武装。玛布岱本人也被授副都统。副都统相当于今天的集团军军长。今天,齐齐哈尔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齐齐哈尔市的玛布岱广场玛布岱的铜像高耸矗立。玛布岱广场也是齐齐哈尔市民休闲散步娱乐的好去处。苏那音图为自己祖上有这么辉煌的历史骄傲自豪。
从那音图那里南达罕进一步理解到了她未来丈夫的父母情况。那音图的父亲也就是南达罕的公公早在年任乌兰浩特军官学校的教官。伪满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永久的控制满蒙,出资建立了这所军官学校。学员只收蒙族,达斡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青年,而汉族学员则一概不收。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解放了东北全境。军官学校就此解散。当时苏联人,日本人,国民党接收大员及中共地下党纷纷拉拢这批正规培养出来的各民族军事人才,那音图的父亲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东北光复后,那音图的母亲毕业于齐齐哈尔国立女子中学。因为达斡尔族人是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自玛布岱之后的苏那音图家族非常重视知识方面的教育。那音图本人对南达罕除了讲本民族的历史外,对蒙古族的历史也如数家珍。对其他如鄂伦春族也是娓娓道来。至今,他家族的人分布在呼伦贝尔及其他盟市,仅呼和浩特市就有很多家族人员在许多部门担任重要职务。给达斡尔民族史和那音图家族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而南达罕这一辈孔姓家族到了她这里,她的哥哥弟弟是“祥”字辈。和民国时期四大家族孔祥熙同属一个辈分。是孔子75代孙。这样,一个是达斡尔贵族的后人和孔老夫子的后人(虽然是女性)走到了一起。那音图除了爱学习兴趣也十分的广泛。他经常带着南达罕去伊敏河捕鱼捉虾去草原上下套套旱獭,历史上的达斡尔人就是以捕鱼狩猎为主要生产。到了那音图这里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南达罕也跟着那音图度过了那段美好时光。
在这期间。孟根楚鲁公社给了南达罕一个去扎兰屯卫校上学的名额。这是其他知青梦寐以求的机会。那音图心事重重。因为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哪里谁也不知道。可以分配到呼盟其他地区也可以分配到天津。那就意味着婚后长期分居或分道扬镳。南达罕考虑再三终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要兑现那晚在伊敏河畔对那音图的承诺。走到天涯海角也要在一起。达斡尔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达斡尔族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父母包办婚姻天经地义。青年人没有没有自行选择配偶的权利,还要讲究相貌相当门当户对。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也不与外族结婚。所以说苏那音图和南达罕的结合当时在鄂温克草原曾引起轰动。当地电台电视台纷纷给予了报道。两个人的婚礼即简单又不失庄重。在海拉尔这边那音图家族亲朋好友几个天津知青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简单仪式,达斡尔的男人们酒量是惊人的。之后,那年的春节南达罕带着那音图回到了家乡天津,按照中国北方的习俗在天津又摆了几桌。对南达罕和那音图的结合起初南达罕的父母兄弟姐妹是反对的。她们对达斡尔民族根本不了解。她们知道中国五大民族满蒙回藏维,也知道56个少数民族里还有能歌善舞的朝鲜族,有苗族彝族阿佤族等等。她们甚至想象达斡尔族人是不是和俄罗斯人长相差不多。再说还有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等等。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男人听说嗜酒如命大男子汉主义,喝醉后会不会打老婆,自己的女儿远离天津受了欺负怎么办。这些都是她们所担心的。嫁给一个达斡尔人也就算了,怎么连名字也改了。虽然是女孩毕竟也是孔姓。见到了那音图后这一切就烟消云散了。那音图相貌堂堂说话得体礼貌周到举止文雅尊重父母甚得二老欢心。再看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她们终于放下心来。离开了天津那音图和南达罕又回到了鄂温克草原。
年以后中央对呼盟牧区知青政策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是一个不留全部选调,除非本人自愿留下。这样牧区的知青接二连三的离开了草原。年海拉尔牧业机械厂针对牧业四旗知青们敞开了大门。此时,留在牧区的天津知青已所剩无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最后的一次机会。但这次机会让南达罕和那音图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中。根据政策,牧业机械厂只招未婚的单身男女。不招已婚夫妻。如果招已婚知青进厂后立刻就要解决住房问题。南达罕为了那音图已经放弃了一次去扎兰屯卫校上学的机会。这次她无论如何不能再放弃了。她不可能在孟根楚鲁呆一辈子,挣一辈子的工分,尽管那音图在生产队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生产队看那音图聪敏好学安排他考了驾照是一名拖拉机手),她决意改变自己的身份,要华丽的转身。毕竟海拉尔是呼盟政府所在地,是内蒙古自治区不多的地级市。文化交通,生活,将来的子女教育都是孟根楚鲁无法相比的。为了孩子也要走出这一步。她说服了那音图决定隐瞒她们的已婚情况去海拉尔。今天,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判他,这是全国一千多万知青的真实现状。让她放弃家庭绝无可能。后来的云南边疆知青大返城造成了多少男女知青家庭破裂演绎出了悲欢离合的故事。这笔孽债至今在她们心中留下阴影并带入坟墓。今天回过头来再看那音图和南达罕的故事除了理解还有敬佩这个决定,没有留下遗憾,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继续了她们的爱情,她们终于成为挣国家工资的正式职工。进到海拉尔牧业机械厂时南达罕已有身孕。转年()的5月份后儿子出生了。这一段时间对于南达罕是艰辛的。那音图住在男单身宿舍,南达罕住在女单身宿舍,脯乳期就是在宿舍度过的。最后,厂领导在厂区腾出一间小屋安排她们搬了进去。
海拉尔牧业机械厂生产的牧业机械那时就已经占据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只要是牧区只要有牧场就要使用机械收割牧草,各种型号系列的牧草收获机支撑这个国有企业的生存。苏那音图是一个聪明为人朴实的男人,再加上他的语言优势除了自己的达斡尔母语外,他还精通汉语,蒙语,用汉语蒙语读书写字。做市场营销再合适不过了。很快他就成了市场销售的骨干。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拉盖草原,新疆的天山牧场,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唐布拉草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民族背景和他掌握的知识在他开拓市场工作中如鱼得水,业绩非常突出。
年在知青上山下乡后的10年以后,中央对知青的政策越来越宽松。只要是知青身份,不管你在哪里工作,只要本人愿意,有接收单位就可以回城。年,苏那音图先行一步调到了距离天津近在咫尺的堂二里商业局工作。南达罕也找到了天津的接收单位。天津模具厂,她的哥哥也在这个单位工作。短暂的分居后,那音图也调入了天津模具厂。和海拉尔一样两个人又到了一个工作单位。她们的女儿80年出生在天津,满月后南达罕带着女儿又回到了海拉尔。
20年后南达罕终于带着一双儿女和苏那音图落叶归根回到了天津。
回到天津后,两个人都有一个做梦的感觉。在鄂温克草原,南达罕经常梦到天津,回到天津又常常梦到草原。苏那音图出生在海拉尔,跟着南达罕来到这座陌生的大城市常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怀念。两个民族一个家庭。毕业于通辽师范大学后在鄂温克旗电视台任副台长的弟弟和那音图另外一个弟弟先后都患有癌症,医院医治无果病逝在天津。在此期间作为嫂子的南达罕精心照料,做饭送饭直到把他们送走。刚回天津后南达罕的父亲因患脑萎缩大小便失禁那音图端屎擦尿为老人养老送终。这种关爱是相互的,两个人从未有过怨言。儿子女儿现都定居在天津。身份证民族一栏:达斡尔。
如今,老两口在天津安度晚年。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期间她们回过几次鄂温克草原,两个人坐在伊敏河畔像年轻时的那样相依相偎面对着伊敏河水回忆那段青春往事。虽然没有跌宕起伏轰轰烈烈但就如眼前的伊敏河水静静地流淌,静静地诉说。岁月的真谛就是一个“真”字,平淡而又刻骨铭心。今天,南达罕和苏那音图的家已成为天津知青的聚集地。知青想吃手把肉了,想喝奶茶了就提前打来电话。知青们围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奶干奶茶炸果子摆了满满一桌。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苏那音图仍保留着草原的风俗,喝酒前庄重的用拇指和中指在酒杯里沾上酒弹指三滴。敬天敬地敬祖先。因为妻子是天津知青,苏那音图有着很深的知青情结。只要知青有活动必参加,哪怕身体不太好杵着拐杖也来。偶尔用纯正的蒙语唱一首古老的达斡尔民歌。
岁月如歌。再有几天就是天津女知青南达罕去鄂温克草原51周年的日子。祝福她们吧。
年4月18日天津
作者简介:
李琦,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曾作为天津知青上山下乡到内蒙呼盟新右旗草原放牧多年。先后在大庆油田、北京、天津工作。创作的散文、诗歌、小说散见于国内多家出版社及报刊。
美文杂谈meiwenza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