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4
《健康》
本期节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健康教育所支持播出
导语
话说,“冬令一进补,来春可打虎”。每年一入冬,适合进补的膏方就会受到热捧。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膏方、吃膏方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本期节目中我们就特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肛肠脉管病王海主任做客直播间,将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节目时间
每周六、周日
上午9:00—10:00
本期主播:张喆
节目音频
嘉宾介绍
☆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肛肠脉管病主任王海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肛肠脉管病主任。宁夏优秀中医人才;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及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外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师学会肛肠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宁夏中医药学会理事;宁夏医师定期考核编辑委员会委员;宁夏医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
对肛肠疾病、周围血管病、疮疡、烧伤、褥疮、复杂性窦漏等慢性难治性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以及外科疑难杂病等均有较深研究,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自行研制的多种中医外科制剂,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节目内容
(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肛肠脉管科主任王海整理)
1、什么是“膏方”?
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属于中药丸、散、膏、丹、汤、酒、露、锭八种剂型之一,《山海经》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
在中医理论里,膏方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针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以及滋补养生,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服用膏方补益身体,多在冬季,故有“冬令进补”之说。一代名医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祛病之义”,诠释揭示膏方之本。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其中,处方中药物尽可能选用道地药材,全部制作过程操作严格,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膏方最终才能成为上品。
2、膏方是怎么来的呢?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更迭,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精气内藏,蓄积以应付寒冷,并能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施仁潮从中医四时养生的角度解释说,进补推崇冬季,是因为此时人体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多,更能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体质的增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他说,冬令进补是指冬至、小寒、大寒、立春这4个节气间,一般要经历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补可以选择食补,亦可选择药补。药补首推膏方。
3、膏方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第一、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
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二、"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
正宗膏方的三大特色
⒈名药:精选道地食材膏方采用的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黄明胶、鳖甲胶等的原料,保障原料正宗,保障产地正宗,保障道记馆膏方的确切疗效。
2、名方:传承宋代秘方针对不同的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在充分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得当配伍的基础上,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目的。
3、名法:沿袭古法工艺膏方的定制加工流程,主要有七个步骤: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严格按照"一人一方一锅"的规范煎制膏方,通过定制的模式,真正做到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明胶,保证了膏方的安全、绿色和可靠。
膏方作用包含“救偏祛病”的双重作用。因病致虚、因虚致病,可用膏方;慢性、顽固性、消耗性的疾患,亦可用膏方调养,所以膏方不同于其他补药、补方,它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随着人们对疾病实质的深入了解、认识,对“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许多医家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故辨证选药须视患者体质,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调补之剂。还须根据疾病施治,需要时则配以祛邪软坚等药,切不可认为膏方为专门补品,贸然进服。
4、什么人适合吃膏方?
虽然膏方宜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效果更佳,但也并非局限于冬令季节,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既可在无病时单独服用,又可在病中与煎药同服或病后服用调养身体,以促进病后恢复健康。
一般适用于以下7类人群:
(1)慢性病患者:冬季可以对慢性病患者采用边补边治的方法,以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亚健康者: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都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造成人体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大幅度地变化,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整体调理;
(3)老年人: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都趋向衰退,冬令进补能增强体质和延缓衰老;
(4)女性人群: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则元气不足,易致女性衰老,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5)儿童:对小儿可根据生长需要适当进补,尤其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贫血等症的体虚患儿宜调补;
(6)疾病康复期患者:病后、手术后、出血后处于康复阶段者,包括肿瘤患者手术、化疗、放疗后;
(7)性功能减退者。
益气活血膏方补气养血膏方抗瘤类膏方健胃类膏方止嗽类膏方补血类膏方通便类膏方乌发类及明目类膏方延年益寿的膏方。
5、膏方的禁忌?如何正确服用膏方?
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
(一)服用方式
⒈冲服
取适量膏滋,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人搅匀,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膏药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根据病情需要,也可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
⒉调服
将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研细末,用适当的汤药或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好和匀服下。
⒊噙化
亦称"含化"。将膏滋含在口中,让药慢慢在口中溶化,发挥药效,如治疗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二)服用时间
⒈空腹服
《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⒉饭前服
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时服药。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
⒊饭后服
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
⒋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
(三)服用剂量
服药剂量的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体质强弱等情况而决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汤匙1匙为准(约合15~20毫升)。
药物分有毒无毒、峻烈缓和的不同。一般性质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或耗伤正气。
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重;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因为病轻药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病重药轻,药力不足,往往贻误病情。
患者体质的强弱,性别的不同,在剂量上也应有差别。老年人的用药量应小于壮年;体质强的用量,可重于体质弱的病人;妇女用药量,一般应小于男子,而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又应小于平时,但主要仍须从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虑。
说明
在使用膏方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必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了药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还有补膏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三个方面。
补膏禁忌
老年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止"闭门留寇"
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另外,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
防止"虚不受补"
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可于补益膏方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
防止"损阳耗津"
阳虚有寒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忌用温补,以免助火伤阴。
妊娠禁忌
妊娠期间,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产的后果,所以在临证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注意妊娠禁忌。
忌口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科学实验,忌口的范围已日渐缩小,而且日趋合理。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
服用人参时,常习惯称萝卜、绿豆(包括绿豆制品,如粉丝等)是"解药",意思是含破坏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萝卜的消食导滞作用和绿豆的寒凉解毒功能造成人参的作用不能发挥,人参的甘味补气生津的疗效将大大减弱。应该说,两者同时服用是不适宜的。从药理上讲,萝卜会加快人参有效成分的排泄,在人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营养成分未被人体吸收时,已经被排泄出体外了。由于膏方中有不少补益壅滞之品,对于消化不良者,服用食物以易消化为上,否则容易阻碍消化、吸收,从而不能起到理想的补益作用。
针对患者的体质,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
①阴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心烦、易于激动、失眠心悸、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在服膏方进行滋阴的同时,在饮食上有这样几点忌口:
⑴忌食辛热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类调味品;至于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制品更应少吃,甚至不吃。否则,轻则引起口干咽燥严重,大便燥结,重则可见出血症状。
⑵忌食海鲜一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不少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在应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时,食用海鲜则犹为火上浇油。这些病人以食淡水鱼为好。
⑶忌食不易消化的药食。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虚弱,不易吸收,又因为阴虚之人常出现大便燥结,此时若在帮助消化的药食中加入润肠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阴药发挥更好作用。
②阳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无华、少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润滑、脉象微细迟无力,对这类病人常用补阳、温阳、壮阳等药食进行调补,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忌口:
⑴切忌滥用温补肾阳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药食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虚火的病理现象。否则容易助火动血,产生变症。另外,还应注意不少阳虚体质的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上尚要忌用黏腻
⑵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黄瓜等。阳虚体质者易生内寒,可见脘腹时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若用寒性食品,则寒象更甚,在炎热夏天,尤其应慎冷饮瓜果之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使阳虚体质曰见虚弱,变症丛生。
⑶阳虚体质的人气血流行不畅,切忌服用或过多服用厚味腻滞之品,如食肉类制品,也尽可能除去油脂部分。
合理服药
"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膏方,它们的功用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膏方,只可治疗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补膏不能乱用,用错了,有害无益。对于一些阴阳俱虚、气血不足、数病同发的情况,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谨慎选方,合理用药,以获佳效,切忌孟浪投药。
尽管膏方服用的对象不同,体质、病情不同,但总的要求是以平和为准,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切合个体,不应该会出现不良反应。但是,也有少数人服用膏方后,会出现这样几种不适:
⒈滋腻呆胃,纳食减少。有的不思纳食,腹部胀满。
⒉齿浮口苦、鼻衄、面部升火、大便秘结。
⒊第二年春夏时感到不适、厌食、困倦,入夏怕热,也有出现低热、皮疹、齿浮、便秘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以在刚开始服用几天时出现,也可能在第二年春夏才出现。防治这些不良反应,首先在服用开路方时要注意,尽可能祛除湿浊,调整好胃肠功能。在服用几天后就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时,应该暂停服用,改服1~2周理气和胃消导药后,再少量服用膏方,慢慢增加。如见齿浮口苦、鼻衄升火时,把清热泻火解毒通腑药煎好后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纠偏差。
6、膏方能不能自己熬?膏方能不能随心所欲购买?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一般的膏方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做,五步基本就可以做成:
一、量身定制:先由有经验的老中医开出符合自身体质的膏方单子,在药房配好中药带回家。将药物和匀,放入有盖的容器内(最好是砂锅),加入适量的冷水浸泡,水高出药面15厘米,浸泡1天。
二、三煎其药: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用小火维持微沸,然后过滤,取药汁备用。药渣继续加冷水再煎,如此煎煮3次,3煎的药液合而为一,静置沉淀约1天,用消毒多层纱布过滤3次,减少杂质。
三、浓缩精华:将过滤的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发浓缩,同时不断用筷子搅动药液,防止焦化,逐渐使其形成稠膏状。
四、锦上添花:这方面最能体现个性化。在稠膏状的药液中加入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胶剂,还可加入核桃肉、芝麻、蜂蜜、冰糖等,用小火熬并不断用筷子搅拌和匀收膏。
五、低温储存:一般存放膏方的容器以瓷罐为宜,切不可用金属的锅、罐存放,以免引起化学反应。因膏剂含有糖分和动物蛋白,温度高容易变质发霉,所以存放的环境须阴凉干燥。
复杂的膏方建议去正规的中医药,由经验丰富的膏方专家开具。并且中医药都有专业的膏方加工人员,按照流程规范的加工膏方。
7、据说有些人在吃膏方前,要吃“开路药”,是为什么?
服用膏方要取得好的效果,能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有些人脾胃运化功能较差,临床常见舌苔厚腻、没有食欲,同时感觉胸胁痞闷等,此时服用膏方,不但影响到对膏方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在此类人群正式服用膏方前,医生一般会因人而异开出一些能运脾健胃、理气化湿的中药,以改善其脾胃功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些中药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开路药"。
"开路药"的另一作用是通过试探性的调补,通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能为医生开好最后调补对路的膏方作好准备。
对于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不强调必须服用"开路药",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及时进补。
"开路药"一般以医生根据症状开出的汤剂最有针对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除汤剂外,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片、健脾丸等作为"开路药"。
8、膏方的保存方法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其存放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在膏方制作后,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盖。可以让它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亦可以用搪瓷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铁锅作为盛器。
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为多,但遇暖冬时就要小心发生霉变了。一般情况下,多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若放在阴凉处而遇暖冬气温连日回升,应让其隔水高温蒸烊,但是忌直接将膏锅放在火上烧烊,这样就会造成锅裂和底焦。在膏药蒸烊后,一定要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切不可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在每天服用膏方时,应该放一个固定的汤匙,以免把水分带进锅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
一旦气候潮湿,或者天气变暖,在膏方上出现一些霉点,此时宜用清洁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当然,如果霉点很多且在膏面的深处也见有霉点,这样就不能服用了。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