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病因
痔疮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老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咋办
老人大便失禁

一个乡镇出了10位感动人物今天都聚到了

今天下午,郑家坞镇举行“最美郑家坞人”颁奖典礼,为陈琳瑛等10位来自民间的感动人物表彰颁奖。县领导朱受明、李斌峰、汪建标、方文智等观看盛典并为他们颁奖。

最美郑家坞人评选事迹简介

陈琳瑛——一门孝风

今年99岁的张金钗是郑家坞镇上吴店村人,23岁那年丈夫不幸早逝,留下年幼的儿子。为了照顾孩子,张金钗没有改嫁,毅然担负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重任,培养教育孩子、拉扯长大成人。为夫守寡76载、养儿育孙孝义门风。

53年前,年仅18岁的陈银钗嫁到了上吴店村,成了张金钗的媳妇。为了尊敬长辈、避讳婆婆名讳,改名陈琳瑛。由于丈夫在南昌工作鲜少回家,即使后来调回浦江,也因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家庭。陈琳瑛就和婆婆相依相伴,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婆婆吃穿住行,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每晚都与婆婆张金钗同床而睡、同被而眠。53年来,从未红过脸、拌过嘴,有好吃好喝的都先留给婆婆,从没在婆婆吃饭之前动过筷子。

十多年前婆婆摔伤行动不便,陈琳瑛即做保姆又做女儿,每天烧婆婆最爱吃的食物送到床前一口一口喂她吃下,有时候一餐要烧三四种食物,一天要吃五六餐,陈琳瑛从不厌烦。婆婆大小便失禁,陈琳瑛总是不嫌脏不怕累地给她换洗衣物,最多的一天甚至换了9条裤子。为了不让婆婆生褥疮,她每天早晚两次给婆婆擦洗身体,保持干爽,每餐饭后还要给腿脚等进行按摩推拿,避免肌肉萎缩。村民邻居都说,这样的媳妇简直比亲闺女还亲。陈琳瑛是娘家独女,尚有92岁老母,为了无时无刻的照顾婆婆,陈琳瑛基本上不回娘家,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将母亲接过来同住。不仅对婆婆无微不至,对于邻里村民陈琳瑛都是与人为善、有口皆碑。

因为陈琳瑛的言传身教,三个孩子对于奶奶和母亲都非常的孝顺。42岁的小孙子会给99岁的奶奶洗澡擦身,女儿就更不要说了,更是贴心的很。三个子女每周都会回来,带来好吃好喝,给奶奶擦身、按摩、洗头发。

朱广南——自强不息

今年50岁的朱广南是下朱路村人,年因车祸导致脊椎受损,落下二级伤残,下半身全无知觉只能躺在病床上,不仅丧失劳动力,还欠下十几万债务。面对家中七十老母和7岁幼女,倔强的朱广南渴望站起来,顶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在病床上休养一年多后,朱广南开始在妻子的帮助下下床练习拄拐行走,从妻子双手搀扶到垫着小板凳挪移,从扶着墙壁再到柱上拐杖,朱广南用了整整三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摔倒,流下过无数的眼泪,但朱广南咬牙坚持。终于在年的一天,历经种种磨难的他拄着拐杖艰难的走出了家门,见到了久违阳光。

从那时候起,他就学会做家务,烧菜做饭,为的就是让妻子能够安心打工养家,后来又在后院养起鸡鸭补贴家用。再后来,他就拖着无力的双腿,一点点挪到田间地头,依靠双手的力量种起吃的蔬菜,玉米、番薯、水稻等粮食和西瓜梨瓜等瓜果。不仅如此,他还在荒山上种植了株桃树,一些桃形李和杨梅等果树。

这绿油油的田间和山头,背后却是汗水和泪水的付出。每一次拄着拐杖到田间就要摔倒几次,每一次从地里回来都是灰头土脸。

无数次的摔倒,又无数次的爬起,朱广南以病残之躯自食其力,以自强不息养家育女。在他的精神感染下,女儿懂事贴心、努力学习,考上兰州理工大学。

虽然勉强站起来,但是疼痛的折磨却丝毫没有减弱,下肢总是没日没夜的刺骨疼痛。想到这个家,想到老母亲和上学的女儿,朱广南选择了迎难而上,选择了与命运做斗争。如今的朱广南,又有了新的打算,在亲戚的帮助下,为他盖起来钢架大棚,准备种植葡萄和红心猕猴桃,增加收入、补贴家用,他要以自己的坚强再次为这个家撑起一片蓝天。

楼飞花——母爱如天

每天清晨天刚刚放亮,大家都还沉浸在梦乡里的时候,吴一村的道路上就会准时出现一辆满载垃圾的人力三轮车。一位年迈的农村妇女汗流浃背,艰难的拖着沉重的车轮缓缓前行,车尾还挂着两只大号的塑料桶,一只可堆肥,一只不可堆肥,准备把垃圾拉到附近的中转站。她就是吴一村村民楼飞花。

三十一年前,32岁的楼飞花丈夫因意外事故离开人世,留下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大的10岁,小的3岁。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都落在她的肩上,不少人劝她改嫁,但是看到年幼的孩子们,她既当爹又当妈,又要照顾婆婆,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节俭和女人没有的坚强,把几个孩子拉扯长大成人,还造起了四层楼新房,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可想而知。看着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儿子也娶了媳妇,家庭生活开始慢慢好转,楼飞花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

然天有不测风云,8年前的一场意外,儿子成了植物人,因为治疗欠下了20多万元债务。媳妇带着孙子离开了,一切又回到三十年前最艰难的那段日子。丧夫之痛、伤子之殇,让这个坚强隐忍的女人流干了眼泪,她沉默了,只能用不停劳作、不停还债来麻痹刺痛的心。8年来,每天四点起床,洗衣烧饭,清扫保洁,七点钟回来烧饭,给儿子洗脸擦身喂食,然后自己随便扒几口饭就出去打零工,中午回来烧饭给儿子喂食,还要全身肌肉按摩,照顾大小便,下午接着又出去干活,晚上也不例外,还要种田种地,维持家里生计。最多的时候,她打了三份工,每天忙得像陀螺一刻不停,只为尽早还清债务。一分一分的积攒,一毛一毛的还债,甚至把政府的救济、低保都用来还债,到现在20多万债务已经基本还清。每天她都跟儿子睡在一张床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只为了期望有一天儿子能醒来唤她一声“妈”。

吴利民——助人为乐

今年46岁的吴利民是郑家坞镇吴一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但他却不平凡。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多次救助事故中的伤者,捐款捐物,把帮助他人做人自己人生一件乐事,以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他人生命。

年4月,吴利民参加我县红十字会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采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年5月11日,刚到深圳工作不久的他接到县红十字电话,得知他与一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吻合。吴利民毫不犹豫的表示愿意为拯救他人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并说服家人同意。7月31日,他专程从深圳坐飞机赶回浦江,接受高配、体检等各项准备环节,8月6日,医院的病床,从自己的骨髓中抽出造血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成为我省第11例、全市第五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吴利民是一个“热心肠”,就在今年1月26日,他将元千捐给了一位患白血病的孩子,1月25日,他将0元捐给了一位同样捐献造血干细胞却孩子患重病的人,1月24日,他在看到门口公路上有人跌倒在路上,他毫不犹豫的扶起伤者,医院,直至亲人到来…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不说捐赠,医院并垫付药费已经不少于三次。不仅乐于助人,他更甘于奉献,从年起到现在已经献血13次,累计毫升。

周垂训——一秉至党

在杨家村,每天中午村民们开始吃饭的时候,总有一位白发老人手捧着一叠厚厚的报纸,挨家挨户的投递。来不及叙旧闲聊,老人又疾步走往下一户。三个自然村,多的时候有多户人家订阅报纸杂志,老人每天要行走3公里以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现在的冰雪天气,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卧病在床,只要有报纸,老人坚持每天送达。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十七年,他就是杨家村80岁老党员周垂训。

十七年前,村里很多人征订了广播电视报,多户人家的杨家村订了多份,加上其他,共有余份报纸,准确分发成为村干部们的一桩心事。在一次党员会议上,年过六旬的老党员周垂训主动请缨,开始了漫长的义务送报之路。

开始的时候,周垂训送报纸没有一分报酬,就是为了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为了体现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的先锋模范,义务为村民们服务。后来,村里给他每天2元的补贴,老周一开始拒绝了,后来以补贴鞋子的名义发给他。虽然年近八旬,但老周从没想过放下这份苦差事。年他腰部受伤住院了,也要求儿子每天从城区回来替他送报纸,始终不忘党员的义务、不忘肩上的责任。

王生喜、王文喜——孝子兄弟

年下半年,郑家坞镇小杨家村87岁村民傅银华不幸中风瘫痪。两个儿子王生喜、王文医院抢救。由于中风严重,老人半边偏瘫,两兄弟四处求医、寻找偏方,期待母亲能有好转。然而终因年纪过大,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兄弟俩将老母亲接回家中,安装起空调,开始了轮流照顾。弟弟王文喜辞掉深圳的工作,照顾母亲白天的起居生活;兄长王生喜则将床铺在了母亲身边,承担起晚间的守护责任。由于老人无法说话、无法吞咽,每天的膳食都要经过榨汁机绞碎,成为流食后一勺一勺的喂给老人。老人小便无法控制,只能使用尿不湿,定时换下、立时擦洗;最难受的是老人无法排大便,兄弟俩只能带上手套,用手指抠挖,然后再清洁擦洗。面对又脏又累的照顾生活,两兄弟坚决不请保姆,不仅是不放心他人的照顾,更是为了反哺母亲:“当年母亲就是这么把屎把尿的抚养我们长大,她不嫌我们脏,我们怎能嫌母亲脏”。

人生一大悲哀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着母亲还健在,就要尽子女最大的本分,孝敬赡养老人。虽然两个大男人不大习惯打理家务,但是在老母亲的房间里却是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在孝敬母亲的问题上,两兄弟始终齐心一致。

吴增富——乐善好施

今年53岁的吴增富是浙江富源绣花机台板有限公司董事长,出身贫穷的他自幼好学,当过木匠学徒。19岁进入浦江丝绸联合厂,22岁就成为了厂长,曾被评为最年轻实干厂长、先进个人、优秀厂长等荣誉称号。年,吴增富相应改革开放号召,乡镇企业改制为个体企业,经过20多年经营,把一家不到平方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今占地面积超平方米的富源实业。

在企业,吴增富是致富能人,带领员工经营着一家总资产超过1.5亿元的龙头企业;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孝儿子,与妻子结婚20多年,从来未曾吵过架、红过脸,对85岁老母孝敬有加,家庭和睦;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大好人,连续13年为村里老年协会多位老人捐钱捐物,每逢佳节都会奉献爱心,村里的重大工程都少不了他的赞助;在社会上,他更是乐善好施,资助贫困大学生学费10万元,捐助白血病患者5万元,修桥铺路及汶川大地震捐款30多万元,资助村里贫困家庭10万元…..

近十年来,吴增富担任郑家坞镇商会会长一职,总是不辞辛劳的为困难企业提供帮助,与部门之间衔接沟通,为政府工作献计献策,曾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基层商会会长”、市“十有先进”、浙江省“第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杨水乔——清水卫士

杨水乔,男,大陈江郑家坞段河道保洁员。从年初担任河道保洁员以来,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工作中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年5月,被评为全县“最美河道保洁员”;年2月6日,被评为年度河道保洁工作先进个人。

大陈江上游是义乌,沿岸又有不少工业企业,每天都有大量的瓶瓶罐罐和各类垃圾沿江而来;若逢大雨,更有大量漂浮物从上游顺流而下。但是这些垃圾到了郑家坞段的江面就消失殆尽,因为在水面上,永远可以看到身穿马甲的河道保洁员。他们撑着小船,拿着渔网等专业工具,一丝不苟的清理着落叶、各种塑料袋等漂浮物。夏天高温时节,时不时有漂浮的动物尸体从上游漂来,混合着河水里散发的怪味;存放在小船中的垃圾在太阳暴晒下,合着汗水的异味,令人难以忍受;冬天的江面上寒风凌冽、河水刺骨,但是杨水乔从没有退缩,从没有怨言,他总是划着小船飘荡在河面,拎着垃圾桶行走在江岸边。用他一人的艰辛和汗水,换来整个江面的清洁美丽。

如今的大陈江上清水潺潺,江畔的江滨公园引来跳舞、散步、闲聊的市民和游人。这绿水青山的背后离不开河道保洁员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烈日酷暑阻挡不住清扫保洁的脚步,凌冽寒风依旧浸泡在刺骨河水中。因为你的存在,污染矫正了,因为你的荡涤,河水变清了。大陈江上那一抹桔黄鲜亮的色彩,是这青山绿水、碧波潺潺最好的映衬。

张弘强——强企弘经/新郑家坞人

一直以来,浦江未曾有一家上市企业,坐落于郑家坞镇的天晨胶业成为唯一一家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也是最有希望在主板上市的企业。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天晨胶业总经理张弘强。

天晨胶业的前身是天杰胶业,天杰胶业4年投产时年销售额只有多万元,年张弘强不远千里来到郑家坞担任天杰公司总经理。短短五年时间,到年的公司年销售额已达余万元,翻了整整四番,创下了业界神话。到年,公司亩均税收79万,成为浦江亩均税收第一。这一切离不开张弘强的经营管理,离不开他爱企如家的情怀。

年公司产能达到极限,在郑家坞镇政府支持下,投资2亿多元,成立了浙江天晨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建成了年产10万吨纳米填料丁苯胶乳装置,成为目前国内胶乳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拥有完全自主识产权的装置。年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浦江第一家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公司业绩飞速发展的同时,张弘强也不断钻研创新,在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获得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几项专利正在审批中。也被评为年剖将科技创新标兵,年浦江第八批拔尖人才。

作为外来建设者,在郑家坞工作了11个年头的张弘强不仅爱企如家,也把郑家坞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政府中心工作,配合开展污水净化处置、企业垃圾分类、安全管理示范建设等工作,都成为了全镇乃至全县优秀。

吴晓琦——学子楷模

今年12岁的吴晓琦是郑家坞中心小学六(3)班的学生,金宅村人。在学校里,她品学兼优、学习成绩特别突出,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帮助同学,在学习中更是乐于帮助解疑答惑,俨然是老师的好助手。在体育运动上,也勤于锻炼,成绩优异。

在家里,年纪小小的吴晓琦是妈妈的好女儿,爷爷奶奶的贴心“小棉袄”。不仅帮助父母勤干家务,还会陪着爷爷一起加工番薯片,每到周末,都会帮着干一整天。在中风的外婆住在她家的那段日子里,她和母亲一起悉心照顾外婆,洗脸擦身,样样都做,被大家夸赞为贴心好孙女。

在平时的社会活动中,她也带领同学一起参与到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四边三化、美丽庭院等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中,切实发挥好一名小喇叭、小宣传员的作用。

(郑家坞镇提供)

赞赏

长按







































治好白癜风费用
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lrdbsj/224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