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最让人纠结的是真假难辨的健康知识。去医院就诊时,常常是患者太多、医生太少,每次看病都没时间细聊。
其实有很多靠谱实用的小知识,医生一直都想告诉你。
儿科
1.不要给1岁以下的宝宝喂蜂蜜。
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梭状杆菌,产生肉毒素。
小于1岁的宝宝肠道环境很脆弱,对毒素反应更敏感。吃了蜂蜜后容易中毒,出现严重症状。
2.6个月之内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喝水,1岁以内的宝宝也不要吃盐。
因为母乳和婴儿配方食品里都有了。
3.孩子也怕热,不用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
有一种冷,叫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觉得你冷;有一种「病」,叫做「穿衣强迫症」。
4.宝宝感冒发烧,不要用酒精擦浴,也不要「捂汗」。
酒精擦浴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捂得太紧,热坏了、脱水了,孩子只会病得更重。
内科
5.量血压时,最好把左右手都测一下。
通常以高的那个为准。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血压值更准确。
6.每天梳头下并不能「健脑」。
学一种乐器,学一门语言,学一个新手艺……这些对大脑更有好处。
不过梳头下也有好处,毕竟常用那只手会更「壮」一些嘛。
7.不建议靠喝红酒,保护心脑血管。
动物实验表明,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能对心脏有益。
但如果把有效剂量换算到人身上,相当于每天要喝0升左右的红酒。这谁受得了?
而且,酒精伤肝且致癌。
8.得糖尿病并不是因为糖吃多了。
糖尿病的病因很多,比如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等,跟吃糖没有必然联系。
但少糖少油的饮食,还是会降低发病的风险。
9.无论哪种贫血,吃阿胶、红枣、红糖都没用。
缺铁、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重金属(铅)、遗传……这些常见的贫血病因,吃它们都没法解决。
10.打鼾不是睡得香。
打鼾是呼吸不畅导致的响声,严重打鼾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很危险,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11.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很可能是中风征兆。
一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
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
头晕头痛;
昏睡,很难叫醒;
甚至剧烈呕吐、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12.先考虑从食物中摄取钙。
我国成年人推荐每日钙摄入量是~0毫克。
如果每天喝奶可以保证在毫升以上,深绿色蔬菜能吃够1斤以上,再配合其他日常饮食,是可以达到推荐的量的,可以不用额外吃钙片。
外科
13.烫伤了,别乱抹东西。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冲(冷水/自来水冲,不要用冰水);
脱(脱下烫伤处的衣物);
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
盖(盖上干净的纱布或毛巾);
送(医院)。
烫伤后涂牙膏、酱油、猪油、面粉……统统不可取。
14.一天大便3次到一周大便3次,都是正常的。
只要便便的样子正常,别纠结次数。
15.不管有没有高危因素,50岁以上都应该去做一次肠镜检查。
一次检查,排除危险。
16.骨折的病人,反而不太适合喝骨头汤。
因为它最补的不是钙,而是脂肪。骨折了行动不便,吃胖了反而增加负担。
想补钙,多吃深绿色蔬菜、豆制品和牛奶。
17.吃「发物」不影响伤口愈合。
真正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是:年龄、高血糖、感染、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吸烟……
各种「忌口」、不吃东西,容易营养不良,更会妨碍伤口愈合呢。
18.要强健膝盖,每天坚持做靠墙静蹲。
就是像图片中的动作。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也不要内扣。蹲的多低,以膝盖不觉得痛为准。
坚持上半分钟左右,重复五六次。觉得累了就站起来。
肿瘤科
19.肥胖会增加肿瘤发病率。
研究证明,肿瘤发生的风险,会伴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幸运的是,和其它致癌因素相比,肥胖是一种可以逆转的致癌因素。管住嘴,迈开腿,控制好体重。
20.不存在能防癌抗癌的食物。
大蒜、绿茶、秋葵等能防癌抗癌的说法,都没有经过科学考证,如果吃某种食物就能一劳永逸、远离癌症,医院恐怕要开到菜场里了……
21.吃「发物」不会让癌症复发。
现代医学中,并没有「发物」一说,所以基本不存在「忌口」的说法,而「一种食物就能让癌的复发」的说法更是没有科学依据。
实际上患者更应该吃一些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才有利于治疗后的恢复。
这些养生小常识,大家都掌握了吗?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身体健健康康!
极力推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