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平台提问:诸葛亮只治理一州之地,是怎么把自己给累死的?是因为他对谁都不信任吗?
我的回答如下:
这个问题需要从诸葛亮的处事方法来回答。这里面牵涉到的问题,主要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无法信任下面的人会彻底公平的问题,这里面牵涉到的问题主要是公平。
蜀汉只有一州之地,民众百姓全国人口加起来也就百来万。全国的商品粮种植基地只有一个成都平原,远远比不过魏国和吴国。
魏国的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有华北平原那一大片地方。吴国有江汉之地、江东之地。
蜀汉以一州之地立国,国弱民贫,隔壁的富国一直在摇旗呐喊:穷亲戚们过来吧,别支持刘禅了。
这种情况下,蜀汉就是坐在一个火炉上,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如果为首的办事情还不处事公平公正,那无异于就是给这个火炉火上浇油,后面的吴国孙皓就是案例。
所以我们也就在《三国志》里面看到了陈寿的评语
《三国志》原文: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为什么诸葛亮要放弃私人恩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蜀汉从官员到百姓在精神上享受到法治的好处。
然后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你多吃一点,下层百姓就少吃一点,公平是官员最难做到的事情,诸葛亮只能事必躬亲,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让蜀汉官员和百姓虽然穷是穷了点,但是至少精神上要愉悦一点。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诸葛亮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