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茶具定義
茶具就是飲茶的器具,古代也稱爲茶器或湯器。
在古代茶具是指種茶、制茶的用具,如陸羽5茶經#二之具6中所列嬴、竈、甑、杵臼、規、承、衤詹、芘莉、、樸、焙、貫、穿、育等,5茶經#三之造6中就說制茶工序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0可見上述14種都是采茶、制茶的工具。
5茶經#四之器6記載的壹些煮茶器具才是真正的茶具。如風爐、、炭木過、火、钅複、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熟盂、碗、畚、劄、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等,都是唐代煮茶的器具。
又如宋代蔡襄5茶錄6下篇的題目就是/論茶器0,所論的茶焙、茶籠、砧椎、茶钤、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等,都是宋代點茶的壹些器具。
現代所稱之茶具,都是指飲茶的器具,不再包括采茶、制茶的工具。
茶具在茶藝活動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0要想泡好茶,就得有壹套合適的茶具。明代許次纾5茶疏6中說:/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顧,缺壹則廢。0所以,沒有茶具就無法進行茶事活動,茶藝(品茗藝術)也就/缺壹則廢0。
同時,品茶作爲壹項藝術行爲,不僅重視茶葉的色、香、味、形和茶具的實用功能,而且還講究茶具的審美價值,因而曆來都非常重視茶具的藝術性,以增強品茶時的文化氛圍,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在制造茶具時精心制作,使之成爲既能適合沖泡又令人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如陸羽在5茶經#四之器6中對燒水的風爐就進行了精心設計:形狀如/古鼎形0,三足上分別鑄有/坎上巽下離于中0、/體均五行去百疾0、/聖唐滅胡明年鑄0等文字,爐上三個窗口要鑄上/伊公羹,陸氏茶0六個字。爐子上還要裝飾禽、獸、魚、花草、水紋等各種圖案和離、巽、坎三個卦象。
這種風爐是陸羽匠心獨運的藝術作品,陸羽也是曆史上第壹位賦于茶具以深刻文化含義的大師。
陸羽爲何要對壹個燒水的爐子如此重視呢?
這是因爲唐代的飲茶方式是煮茶,從炙茶開始到水之三沸,期間還要添鹽、舀水、竹攪
水、倒進茶末、再倒入原來舀出的水,直至最後從茶钅複裏舀出茶湯倒進茶碗裏,這壹切都是在風爐上進行,人們的視線壹直沒有離開風爐。它成爲人們注視的中心。而風爐在所有茶具中的體積又是最大,如果它的式樣沒有任何藝術性和文化內涵的話,必然要影響這個煮茶過程的觀賞效果。所以陸羽才會那麽重視風爐的式樣及其裝飾。
但是到了宋代,盛行的是點茶法,茶藝的重心不在風爐上,而是在茶盞中擊拂使之産生更
多更白的泡沫,人們的視線也就集中到茶盞上。于是盛行黑釉茶盞,並且日益講究其紋樣的藝術性,諸如兔毫紋、金毫盞、銀毫盞、油滴斑、鹧鸪斑、虎皮斑以及木葉紋、剪紙貼花等等,不壹而足。至明代盛行散茶沖泡,茶壺又成了最重要的茶具,而紫砂茶具中最受人珍視、藝術成就也最高的就是紫砂壺。
在現代茶藝活動中,人們在高度重視茶具的實用功能的同時,更加重視茶具的藝術性和觀
賞性,進行精妙的排列組合,在茶桌上形成壹道靜止的視覺藝術,有如壹幅引人入勝的靜物畫,被稱之爲/茶席設計0,而且逐漸形成壹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經常在茶文化活動中展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1)
由此可見,茶具在茶藝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二.茶具名稱
由于曆代飲茶方式的變化,茶具隨著發生變化,因此茶具的名稱也不盡相同。總括起來古
今大致有下列10類34種用途不壹的茶具,其名稱分別是:
(壹)生火器具
1.爐即燒水的火爐,唐代稱風爐,以陶土燒制,也有用/銅鐵制之0。壹般呈圓筒形,下有
三短足,中有通風口,內有隔,以燃木炭。上有三短突,可安鍋、瓶以燒水。宋代的風爐也有用方形或圓形的火盆代替火爐。
2.裝木炭的簍子,壹般用藤或竹蔑編織。
3.火兩支夾火炭的圓柱形筷子,用銅、鐵或竹木制成。
4.扇用來扇風使爐中火旺的器具,用鵝毛、紙、絹等材料制成。
(二)煮茶器具
5.钅複以生鐵鑄成的煮茶水的鍋,口沿較寬,上有兩個方形耳,便于提取而不燙手。也有
用陶瓷燒制的,甚至有用石頭雕成的,稱爲茶铫。古代富貴人家用銀子制成,陸羽認爲雖然很潔淨,但過于奢華。
6.交床放置鐵鍋(钅複)的十字木架,是钅複的附屬物。
7.湯瓶這是宋代才開始盛行的燒水瓷瓶,瓶身較瘦長,放在火盆和爐上燒水用以沖點茶
湯。
8.壺用陶瓷制成的燒水用的水壺。明代盛行散茶沖泡後,用它來泡茶,故也稱茶壺。
(三)炙茶器具
9.竹夾竹子制成的夾子。取竹子有節的壹段,節以上剖開成兩片,用來夾住茶餅在火上
烤炙。也可用精鐵、熟銅制作,唐代皇宮甚至用銀子制作,更爲耐用、豪華。這是唐宋時期烹點茶餅時的專用工具。
10.紙囊裝茶餅的紙袋子。用白而厚的剡藤紙(産于浙江剡溪,今嵊縣境內)雙層縫制,
貯放烘烤好的茶餅,不讓香氣散失。
(四)碾茶器具
11.碾用堅實的木材制成的碾子,中間有碾槽,可供碾輪來回滾動,將茶餅碾碎。唐宋宮
廷貴族也有用金銀制成。
12.磨以石制成,用以將茶餅磨成茶粉,盛行于宋代。
.羅即篩子,用于將碾好的茶末篩成細粉。它是用大竹片彎成圓圈,中間的細網用紗絹制成,網眼很細,可以曬成很精細的茶粉。
14.合即盒子,用竹木或金銀制成,用來盛放茶粉。現代裝茶葉的容器則稱茶罐。
15.則則就是茶則,是量茶器具,用海貝、蚌殼或是銅、鐵、竹、木制成匙狀,煮茶時用它來舀茶粉放入鍋中烹煮。
16.拂末用羽毛做成小拂塵,碾茶後用它拂掃茶粉末。
(五)貯水器具
17.水方用堅實木材制成的盛水容器,可容壹鬥水。
18.漉水囊濾水的器具。用生銅或竹、木作骨架,用青竹絲編織水囊。再用綠油布做壹
個布袋,用以貯放漉水囊。
19.瓢舀水的器具,用葫蘆殼剖開制成,或用梨木雕鑿而成。
20.熟盂用瓷或陶制成的盛水器具,主要是用來盛熟水。
(六)存鹽器具
21.鹾簋用瓷器制成的盒子,用來存放食鹽(因唐代煮茶要加鹽)。形狀有的像盒子,有
的像瓶或壺。唐代皇宮還有用金銀制成的,極盡奢華。
22.揭用竹子制成的取鹽器具,類似小匙。
(七)點茶器具
23.茶盞瓷制的小碗,宋代飲茶是將茶粉放在茶盞中用開水沖點,使之産生泡沫。鬥茶
時盛行黑釉茶盞。
24.盞托用瓷、木或漆器等制成的托子,用來襯托茶盞,以防燙手或濺濕。
25.茶筅用竹片制成的小刷子。竹片帶節的壹頭較厚重,另壹端剖成絲狀,用來擊拂茶
湯使之産生泡沫。
(八)飲茶器具
26.碗用瓷器制成的供人們飲用的盛茶湯器具。唐代盛行用碗來喝茶。宋代則使用較
小壹點的茶碗,稱作茶盞。
27.杯用陶瓷制成的飲茶小杯子,明代盛行壺泡法,將在茶壺中泡好的茶湯倒進小茶杯
飲用。
28.畚用白蒲編織成的裝茶碗器具,壹般可以裝10個茶碗,這是唐代使用的輔助茶具。
29.劄用棕榈皮制成的調茶器具,用茱萸木夾住縛緊棕毛。或用壹節竹管裝壹束棕榈
皮,外形像毛筆狀。這也是唐代時期使用的輔助茶具。
(九)洗滌、清潔器具
30.滌方用楸木板制成的盛廢水器具。
31.滓方制作方法與滌方相同,用來盛茶渣。
32.巾用粗綢制成的手巾,用來擦拭各種茶具。
(十)存放器具
33.具列用竹、木制成的床形或架形的收藏或陳列茶具的器具。
34.都籃用竹蔑制成盛放各種茶具的器具,外面用寬的雙蔑做經,再用細蔑縛緊。內部
編織成三角形,外部編織成方形。
以上34種茶具中,最重要的是碾茶、煮茶、點茶、泡茶、飲茶的器具,其他都是輔助性的工具,有許多隨著時代的前進陸續被淘汰了,如古代的碾茶和點茶的壹些茶具(如碾、羅、筅等)現在都不用了。而且由于現代茶藝活動的蓬勃發展,人們也創造出壹些新的茶具,如聞香杯、公道杯、茶漏等。
三.茶具質地
茶具質地主要有金、銀、銅、鐵、錫、瓷、陶、漆等。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和經濟能力的差異,他們所使用的茶具質地也有所不同。就壹般而言,陶瓷茶具是主流,幾乎任何階層的人士都要使用,無非精粗不同而已。
(壹)金銀茶具
古代王公貴族們爲了炫耀他們的顯赫地位,講究排場,喜歡使用壹些金銀茶具。唐代茶書
5十六湯品6中就有壹道/富貴湯0,書中說/以金銀爲湯器,惟富貴者具焉。0/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膠。05大觀茶論6也說/瓶宜金銀0、/碾以銀爲上0,蔡襄5茶錄6則說茶匙/黃金爲上0。不過也許是因爲黃金比重太大,而且性軟,壹般都是采用銀質鎏金,既輕巧堅固又燦爛輝煌。各地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少這類金銀茶具。如:在陝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出土了7件唐代大中年間的銀質鎏金茶碗托盤,器身錾文自稱
/茶托子0。
在浙江省臨安縣唐墓中出土過1件銀質風爐。
在江蘇省丹徒縣丁卯橋出土1件長流銀注壺,還有1件銀茶托。
在江蘇省丹徒縣以及西安市的唐墓中都各出1件雙耳銀鍋。
在陝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出土1件銀茶托。
在內蒙古奈曼旗的遼墓中出土過銀執壺和銀盞托。
在福建茶園山宋墓中出土過1件銀湯瓶和1件銀托盞及1件銀茶碗。
但最引人矚目的是年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壹套唐代皇帝僖宗所供
奉的宮廷茶具,其中就有10件鎏金銀茶具,分別是:
鎏金鴻雁流雲銀茶碾(附有鎏金團花銀鍋軸),
鎏金仙人駕鶴紋銀茶羅。
鎏金飛鴻紋銀則。
鎏金飛鴻紋銀則銀匙。
系鏈銀頭箸。
鎏金人物畫銀壇子。
鎏金銀龜盒。
鎏金摩羯紋銀鹽台。
金銀絲結條籠子。
鎏金镂空飛鴻紋銀籠子。
這些金銀茶具制作精妙,巧奪天工,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們與同出的秘色瓷器和琉璃
器皿組成壹套金玉滿堂式的宮廷茶具,所顯示的是皇權至尊、君臨天下、威攝臣民的皇權威嚴。
與陸羽5茶經6所提倡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二)銅、鐵、錫茶具
這壹類茶具較少,主要是用作燒火煮水之用,如風爐、钅複等。陸羽5茶經6中就說/風爐以銅鐵鑄之。0/钅複以生鐵爲之。0/炭撾以鐵六棱制之。0蔡襄5茶錄6/砧椎0中也說:/砧以木爲之,椎或金或木鐵。0這裏的/金0指的是銅。又說/茶碾以銀或鐵爲之。黃金性柔,銅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0在/湯瓶0條目中也說:/黃金爲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爲之。05大觀茶論6/碾0條
目中也說/碾以銀爲上,熟鐵次之。0可見,古代確實使用銅鐵之類的茶具。考古發掘中目前只在河南洛陽的宋墓中出土過壹件銅荷花瓣托盞。
錫器茶具主要興起于明代泡茶法盛行之後。多作爲燒水、泡茶、藏茶之用,如錫壺、錫罐等。如明代張源5茶錄6在/茶具0壹則中說:/銀者宜貯朱樓華屋,若山齋茅舍,惟用錫瓢,亦無損于香、味、色也。0羅廪5茶解6說:壺/或錫或瓦,或汴梁擺錫铫。0/注,以時大彬手制粗砂燒缸色爲妙。次用錫。0黃龍德5茶說6/七之具0中說:/若今姑蘇之錫注。0程用賓5茶錄6則說:/惟從錫瓶煮湯爲得。0馮可賓5茶箋6/論茶具0也說:/茶壺窯器爲上,錫次之。0可見錫茶壺確曾在江南民間流行。至今在婺源等茶區還有用錫壺燒水泡茶和用錫罐貯藏茶葉的。
(三)瓷器茶具
這是使用時間最長也最廣泛的茶具。早在漢魏南北朝時期,人們就使用青釉瓷作爲酒器
和茶具,到了唐代,除了青釉瓷器之外,還廣泛使用白釉、黃釉、褐釉以及彩繪瓷器茶具。陸羽5茶經#四之器6/钅複0記載:/洪州以瓷爲之,萊州以石爲之,瓷與石皆雅器也。0可見瓷器茶具已被視爲高雅的器具。在/0這條目中陸羽比較了各地名窯燒造的瓷碗的品質高下:/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爲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壹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0由于白、青、黃、褐等不同釉色會影響茶湯顔色的視覺效果,因而有上下之分,但卻反映了全國各地使用瓷器茶具的廣泛程度。
在各地的考古發掘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茶具,主要是茶瓶和茶碗壹類。其中的越瓷青
瓷茶碗和茶瓶、邢窯白瓷茶碗、壽州窯黃釉瓷注瓶和茶碗以及黑釉瓷注壺、鼎州窯青釉瓷、洪州窯黃釉茶碗、定窯的白釉茶碗和瓷托盞,,等等,都是非常精美的瓷器茶具,可以作爲5茶經#四之器6的實物例證。
然而最令人振奮的是秘色瓷的發現。
秘色瓷是唐代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它是專供宮廷使用瓷器,民間不得使用和仿造,因有稀
見之色,故稱爲秘色瓷。唐代詩人陸龜蒙5秘色越器6贊之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0但向來無人得識它的真面目。直至年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壹批瓷器,同出的5物帳碑6
記載:/瓷秘色碗七口0/瓷秘色盤子、子共六枚0,千年謎底終于揭開。秘色瓷碗爲葵口,呈五瓣,外壁是金銀團花,內壁純白,釉色比壹般越窯産品更爲青綠,猶如碧玉,胎體厚薄勻稱,釉質晶瑩潤澈,是爲難得之精品。這樣的茶碗貴如金銀,也非壹般金銀茶碗所能代替。亦可見瓷器在茶具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宋代的瓷器生産更爲發達,各大名窯爭奇鬥豔,改變了唐代/南青北白0的格局,出現了色
彩缤紛的瓷藝世界,青瓷、白瓷、影青、黑釉、彩繪,各種釉色琳琅滿目,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以上被稱位五大名窯)、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建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各地名窯生。
産的瓷器茶具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接。各地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瓷器茶具也不勝枚舉。
宋代鬥茶盛行,以茶湯泡沫越白越持久爲勝。因此使用黑釉茶盞以襯托泡沫之白,于是産
自建窯和吉州窯的黑釉茶盞就大受歡迎,並且發展爲多種紋樣的産品。鬥茶的關鍵動作是點茶,而點茶需要用瓷質湯瓶燒水來沖點,因而白釉和影青的瓷湯瓶迅速發展起來,與建盞成爲當時最重要的兩種茶具,我們在各地出土的宋遼金元的墓葬壁畫中都可看到這兩種茶具的身影,出土的考古實物就更是多不勝數。
明代以後,廢除餅茶,飲茶方式改爲散茶撮泡,即將茶葉放在壺中用開水沖泡,茶壺以及茶
杯就成爲最重要的茶具,以至將這種泡茶方式稱之爲壺泡法。明清的瓷器生産進入了鼎盛時期,青花和各種顔色釉及彩繪技術的普及,使得瓷器茶具出現萬紫千紅、絢麗奪目的景象,也使茶具的裝飾藝術高度發達,從而大大增強了茶具的藝術性,成爲人們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也豐富了品茗藝術的文化內涵,促進了茶藝在明清時期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因此,瓷器茶具在中國品茗藝術發展過程中是作出重要貢獻的。
(四)陶器茶具
陶器茶具主要是指明代中期興盛起來的紫砂茶具。
紫砂器是屬于陶器類的茶具,發源于江蘇省宜興縣丁蜀鎮。當地特産壹種澄泥陶土,顔色
绛紫,制成的成品稱作/紫砂器0,簡稱紫砂。紫砂泥並非壹般的泥土,它是壹種塊狀岩石,質堅如石,開采後經露天堆放數月風吹雨打,自然松散如黃豆大小,再用石磨或輪碾機碾碎,用篩網篩選後,倒在容器中加適量的水拌勻,就地掇成泥塊,俗稱生泥,再用木槌壓打數十次,才成爲可以制作器物的熟泥。紫砂器可塑性好,冷熱急變性能好,傳熱導性低,吸孔率介于壹般陶器和瓷器之間,用來泡茶,色香味俱佳。同時,紫砂泥原料呈現數十種天然色澤,使得紫砂茶具質樸高雅,異彩紛呈,極受茶人們歡迎。
紫砂器興盛于明代中期,萬曆二十五年許次纾的5茶疏6記載:
(壺)近日饒州所造極不堪用。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爲時人寶惜。0康熙5常州府志#物産篇6記載:/惟壺,則宜興有茶壺,澄泥爲之,,精美絕倫,四方爭購之。05桃溪客語6也說:/陽羨瓷壺自明季始盛,上者金玉等價。0並且相繼産生供春、時大彬、惠孟臣、陳鳴遠、陳鴻壽、邵大亨、黃玉麟諸名家,/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或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幾案陳之,令人意遠。0/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镌以花卉,或浸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書法不群,別饒韻格。0
(2)因此紫砂壺就成爲當時茶人們的寵物,/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價
購之。0
(3)于是紫砂器盛極壹時,竟與景德鎮瓷器並駕齊驅,有/景瓷宜陶0之稱。
人們不但生前喜歡使用紫砂壺,甚至死後也隨身下葬,企圖繼續享受。因而在壹些明清墓
葬中也時有紫砂壺出土。如:年在南京市中華門外大定油坊橋壹座葬于明代嘉靖十二年(年)墓葬中出土了壹把紫砂提梁壺。
年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鄉壹座葬于明代萬曆四十四年(年)的墓葬中,出土了壹把六角紫砂壺,壺底豎刻/大彬0兩字。
年在廣東省陸豐縣的壹座明末清初的墓葬中出土了壹把紫砂/孟臣壺0。
年在上海市金山縣的壹座葬于清代嘉慶八年(年)墓葬中出土壹把/曼生自銘竹節紫砂壺0。
年在江蘇省無錫市甘露鄉肖塘壩壹座葬于明代萬曆四十七年(年)的墓葬中也出土壹把時大彬的三足圓壺。壺把下方刻有/大彬0二字。
年在福建省漳浦縣盤陀鄉廟浦壹座葬于明萬曆三十八年(年)墓葬中出土壹把紫砂三足蓋壺0。壺底刻有/時大彬制0四字。壺內還保存有壹些茶葉,據鑒定可能是炒青綠茶。
此外,在清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壹艘沈船上也發現了10件紫砂茶具,據研究是船員隨身
攜帶的茶具,不管是自用還是准備送人,都說明至少在清代紫砂壺已經就走出國境了。實際上國外的壹些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明清紫砂器。
在清代功夫茶藝中,必備的茶具就是紫砂器。清代俞蛟5潮嘉風月記#功夫茶6記載:/壺出宜興窯者最佳。0民國翁輝東5潮州茶經#功夫茶6也說:/茶壺,俗名沖罐,以江蘇宜興朱砂泥制者爲佳。0台灣連橫5茗談6中更說:/台人品茶,與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爲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0由此可見紫砂壺具在功夫茶藝中的顯赫地位。
(五)漆器茶具
在漆樹上割取的漆液經過加工成爲熟漆,用它髹于各種質料的胎骨上再加以打磨就成爲
漆器。目前所知,漆器茶具可能出現于唐代,至宋代就已經流行。宋代審安老人5茶具圖贊6中就有/漆雕秘閣0,給它取的姓名字號是/承之,易持,古台老人0,說的就是雕花漆器茶盞托。它是用來/承0托茶盞的,不易燙手,故/易持0。5茶具圖贊6總共只記載12件茶具,漆雕秘閣就占其壹,可見漆器茶具在宋代並不少見。考古發掘中也時有漆器盞托的形象及實物出土。如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北京石景山金墓壁畫、內蒙古赤峰元墓壁畫中都有漆盞托的形象,且都繪成黑色,應該是黑漆托。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壹件南宋時期的三色漆雕盞托,其形制和紋飾與5茶具圖贊6中的/漆雕秘閣0非常相似。江蘇省常州博物館收藏壹件武進出土的南宋木胎漆盞托,外髹朱漆,內髹黑漆。托盤呈荷葉形,制作頗爲精致。
年在江蘇省宜興縣和橋出土壹件南宋素漆盞托,通體髹紅黑兩色調配的漆,盞口、托口和圈足落地處還漆上黑邊作爲裝飾,頗爲典雅。漆做的茶碗也有出土,如年在江蘇省淮安縣楊廟出土壹件北宋時期的木胎漆茶碗,口沿爲六出花瓣形,通體施以紫漆,純素無文,光瑩而潤滑。
漆器茶具在明清以至近現代都還有生産,但並不普遍,難以和陶瓷茶具相提並論。
此外,明清時期,還有人用犀牛角、象牙、玉石甚至竹木雕制茶具,但多屬于雕刻工藝品之類,並非實用茶具,暫且從略。
四.茶具種類
茶具種類的劃分有各種標准,如以時代劃分、以地域劃分、以民族劃分、以質地劃分,等等。
由于茶具是飲茶的器具,是爲飲茶服務的,隨著時代前進,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茶具也必然要隨之變化,因此以飲茶方式作爲劃分茶具種類的標准比較合適。
大體而言,人類飲茶方式相繼有四種,即茶、煮茶、點茶、泡茶,因而茶具的種類也可劃分爲四種:
壹.茶茶具至今爲止,唐代以前的飲茶方法還不甚清楚,當時所使用的茶具也難以准確判別。只能從文獻資料中做點推斷。
三國張揖5廣雅6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
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0這種飲茶方式當是壹種古老的方法,不知當時叫什麽飲茶法。好在陸羽5茶經#六之飲6中有段相似的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0看來,5廣雅6記載的飲茶方法應當稱之爲/茶法0。
茶法使用些什麽茶具呢?
5廣雅6說:/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0這/瓷器0是什麽器物,5廣雅6沒有明講。但從5茶經6的/貯于瓶缶0來看,這瓷器就是瓶或缶兩種容器。瓶是小口細頸鼓腹的容器,唐代稱之爲茶瓶,根據出土文物觀察,唐代的茶瓶形狀類似今天的茶壺,只是其腹部不似今天茶壺那樣圓鼓,而是較長壹點,有把和短流。缶則是壹種小口鼓腹的罐子,沒有把手,也沒有流。有時在肩部會有系(耳),可穿繩以便攜帶。
此外,既然要/以湯澆覆之0,就要有燒水的鍋或者水壺以及爐竈,壹般應該是鐵或是陶瓷
制成。喝茶時還要有茶杯或是茶碗之類的飲器。搗碎茶餅也需要有專門的木槌,炙茶也要有夾子。
因此,只從飲茶的角度來推斷,茶的茶具至少應該有下列幾種:
1.燒水的爐竈。
2.燒水的鍋或壺、罐。
3.烘炙茶餅的夾子。
4.澆沃茶末的瓷瓶或瓷缶。
5.飲用茶湯的瓷碗或瓷杯。
6.從瓷缶中舀出茶湯倒進碗杯中的勺子。
.煮茶茶具
到了唐代,特別是陸羽5茶經6問世以後的唐代中期,煮茶法盛行。據5茶經#五之煮6記載,
當時煮茶的方法是:
先將茶餅烘烤去掉水分,用茶碾將茶餅碾成粉末,用茶羅篩成茶粉,再放到鍋裏去煮。煮
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如魚眼壹樣的水珠並微有聲響,稱爲壹沸。此時加入壹點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湧泉連珠時,爲二沸。此時要用瓢舀出壹瓢開水備用。再用竹夾在鍋裏攪打使水形成旋渦狀,然後將茶粉從旋渦中心倒進去。稍後,鍋中的茶水/騰波鼓浪0/勢若奔濤濺沫0,稱爲三沸。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裏,壹鍋茶湯就煮好了。最後分成五碗奉給客人品飲。
顯然,煮茶比茶複雜多了,茶具自然也要增多。至少有燒火的爐子,燒水的鍋(5茶經6稱
钅複),烤茶的夾子,碾茶的茶碾,篩茶的篩子(5茶經6稱羅),攪打開水的竹夾,舀茶的瓢,盛茶湯的茶碗。陸羽對茶具非常重視,專門辟了壹章/四之器0開列全部茶具的名單:
燒火器具:爐、、、炭木過、火夾。
炙茶器具:竹夾、紙囊。
碾茶器具:碾、拂末、羅、合、則。
煮茶器具:钅複、交床。
存鹽器具:鹾簋、揭。
飲茶器具:碗、畚、劄。
貯水器具:水方、漉水囊、瓢、熟盂。
洗滌器具:滌方、滓方。
存放器具:具列、都籃。
就煮茶法角度而言,最重要的茶具是燒火的爐、碾茶的碾和羅、煮茶的钅複和飲茶的碗,其余都是輔助性的器具。
三.點茶茶具
從唐代晚期開始,民間開始流行點茶法,到了宋代,點茶法就成爲主流。
據蔡襄5茶錄#論茶6記載,宋代的點茶法的基本程序是:
先將茶餅烘烤、碾碎、篩成粉末,然後將茶粉舀進茶盞,注入少量開水,將茶粉調勻,再注入開水,用竹筅擊拂使之産生泡沫,然後直接飲用。與唐代煮茶法相比較,宋代點茶用瓶燒水,不用鍋,茶粉不是放到鍋裏去煮,而是放在茶盞裏擊拂使之産生泡沫,茶盞既是點茶的器具又是飲茶的器具,具有雙重身份,顯得格外重要,擊拂茶湯的工具叫茶筅,是新出現的茶具。因此宋代的茶具獨具特色。
宋代有三部茶書都談到茶具:
蔡襄5茶錄6提到的茶具有茶焙、茶籠、砧椎、茶钤、茶碾、茶羅、茶盞、湯瓶。
趙佶5大觀茶論6提到的茶具有碾、羅、盞、筅、瓶、勺。
審安老人5茶具圖贊6提到的茶具有茶焙、砧椎、茶碾、茶羅、茶盞、竹筅、湯瓶、茶磨、茶刷、茶托、茶巾。
三書共同提到的茶具有五種:茶碾、茶羅、茶盞、茶匙(筅)、湯瓶。可以說這五種茶具是點茶法中最關鍵的茶具,其它是輔助性的。
四.泡茶茶具
明代因爲廢除餅茶,改爲散茶沖泡,自然也就不需要碾茶、羅茶、砧椎、茶筅等茶具了。
散茶沖泡當時也稱爲/撮泡法0。陳師5茶考6記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歐,以沸湯點
之,名爲撮泡。0即將茶芽放在茶杯裏,用開水沖泡,然後品飲。這種方法與今天的蓋碗杯泡法壹樣,茶杯成爲最爲重要的器具。
也有將茶葉放到茶壺裏沖泡的,即今天所謂壺泡法。最典型的壺泡法就是功夫茶藝。清
代寄泉5蝶階外史#功夫茶6記載:/每茶壹壺,需爐铫三候湯。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連珠沸則熟矣。,,第壹铫水熟,注空壺中蕩之潑去;第二铫水已熟,預用器置茗葉,分兩若幹立下壺中,注水,覆以蓋,置壺銅盤內;第三铫水又熟,從壺頂灌之周四面,則茶發香矣。歐如黃酒卮,客至每人壹歐,含其捐滴咀嚼而玩味之;若壹鼓而牛飲,即以爲不知味,肅客出矣。0可見,茶壺、茶杯是壺泡法中最重要的茶具。當然,燒火的爐子和燒水的水壺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這四件被稱爲潮州功夫茶的/四寶0。
明代中期紫砂茶具的興起,也是由于散茶沖泡法盛行的結果,/壺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
旋瀹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蘊。0
(4)
/旋瀹旋啜0至今仍然是廣大群衆的飲茶方式,適合這種方式的紫砂茶具也仍然方興未艾。
我們的先人經過千百年的摸索,終于掌握了壹種最具生活化和藝術化的飲茶方式(下轉頁)
附:金沙寺殘碑5重修雙溪公祠堂記6碑文
5重修雙溪公祠堂記6
才人性耽山水,每遇峰嶺奇秀,水木明瑟,辄流連嘯詠。或,,
流,往往即其。地爲祠宇,而屍祝之,曆千載不替。前明杭中,,
嘗讀書湖氵父之金沙寺,爲宋熙甯初敕建。嶽忠武曾駐,,
銀杏古迹尚存,明嘉靖間,寺中落。雙溪公既貴眷念舊遊,,
區先後從唐荊川、萬履庵兩先生往遊,複多捐給。時金湖,,
公像其中,顔之曰:大中丞杭雙溪,祠事詳色乘明季經兵,,
國朝順治間,公五世孫昌齡修茸之,迄今百四十年。又天喚杭,,
所也。胡頹敗若此,乃鸠工節材,既次月t寺僧協力祠t,,
言于杭氏族人曰:汝祖雙溪公名卿,而才子者也。公因由t,,
章,翰墨尤擅絕壹時。因公之才,想公之志,其性情嗜好t,,
畫溪林壑尤美,夫以溪上最勝之處,生平嘗t誦其中,,
如,堂守重新撷溪毛剝山果以奠公,公其不t雲翳鳳,,
風逸致幾類,坡公然則。此祠且將與東坡書院並重于,,
舟泛畫溪,泊湖氵父其時,紅葉映山,烘染如畫。夜泊溪頭,,
獨賦詩數十韻,顧未識金沙寺所在,故未往。他日重遊,,
因登公之祠,揖公之像,將別有詩文以紀遊也,,
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武英殿提調壬子山東大主考公t,,
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學士邑後學吳廷選撰(附四字殘印:吳廷)
嘉慶六年歲在辛酉八月之望
注釋:
(1)標點系抄錄者所加,僅供參閱;
(2),,爲石碑下半段佚失文字;
(3)符號t爲難識或不可辨文字;
(4)殘碑碑文中涉及的人物有:杭中丞(名淮,字東卿,號雙溪公),嶽忠武(嶽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唐荊川(原名唐順
之),萬履庵(名泰),金湖(姓方,湖氵父縣令),昌齡(杭淮五世孫),吳廷選(字戛韶,號石亭,荊溪人,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官侍
讀)。
(上接頁)
並創造了壹整套適合這種飲茶方式的茶具,這是人類飲茶史上的壹個重大成就。
注釋:
(1)關于茶席設計,請參見喬木森:5茶席設計6,上海文化出版社,年第壹版。
(2)見近人李景康5陽羨砂壺圖考6序。年香港出版。
(3)清代嘉慶5重刊宜興縣志6。
(4)周高起5陽羨茗壺系6。
(本文爲拙著5古代茶具鑒賞6中之壹節,即將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陳文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