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同潮菜比肩齐名。潮汕工夫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许多外地人是在潮汕菜桌上见到的工夫茶,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酣香的热茶,总会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不能反映潮汕工夫茶艺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不单实用科学也不失仪式感的美学作用。茶与器的完美结合,技与艺的浑然天成。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茶具:茶船上,三只晶莹的小蛋壳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把手拉朱泥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典雅精美,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和几只竹椅,更显雅致。或家人团聚,或亲朋登门,沏上一壶乌龙茶,亲切一声“食茶”,一种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工夫茶中,充满着敬,和谐的文化精神,包含中庸之道,是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凤凰单丛茶的特色》
凤凰单丛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嫩,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冲泡后芳香持久,具有酷香以及袭人的自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绿叶红镶边,具有特殊山韵丛味,品后回甘力强,耐泡,八泡有余香,还有隔夜不馊的特点。凤凰单丛茶历史也悠久,制作技术精良,在年?全国茗茶评比上,以总分99.85的优异成绩夺得桂冠。凤凰茶具有特殊的酽香茶味,还培育出多种带有天然花香,果香,如蜜兰香,夜来香,芝兰香,玉兰香,肉桂,柚花等等几十种茗茶,堪称“异彩缤纷,举世无双”,每个品种无可复制独一无二。清乾隆,嘉庆以来,潮人在食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能够充分显示单丛茶酽香特色的小壶小杯,热汤厚味的品饮方式“潮汕工夫茶”。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碳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鸟嘴,来试湖山处女泉。”凤凰水仙前身称鸟嘴茶,这里的鸟嘴就是指凤凰水仙,那会凤凰水仙还没优选单株茶做出单丛级别的单丛茶,这也是文献中首次提到。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潮州春思)中对工夫茶的吟咏,一直为人们传颂。丘逢甲把食工夫茶的环境(曲院),季节(春风天)以及炉,碳,壶,茶,水一一点出,言简意赅,贴切自然。
?潮汕人食茶如同吃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潮汕人喝茶称“食茶”,食茶讲工夫,大把茶叶塞满壶。初尝味道有微苦,苦尽甘来好舒服。
?《工夫茶冲泡》
单丛茶可以从不同的冲泡方法中体现出它的魅力。
首先,用初开的沸水冲洗茶具,让茶具受热,取茶后第一冲醒茶,必须用三沸水,否则烫的不够彻底,难发单丛的花香。然后第一轮用沸水泡茶,熟香类茶比如茶量12克,用三沸水,满泡快入慢出,茶汤重味甘醇,泡清香茶,用二沸水,平泡,7克,高冲快出,嫩香爽口。也可以从出水注高,低,粗,细调节泡茶水温,即泡即斟。循序斟注,尽可能让三杯茶的水量相等,色泽相同,浓淡如一。充分运用“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方法。然后趁热食,仔细品味。让空气将茶汤带入口中,再以舌头不断振动,让舌头的各个部位感觉茶汤的滋味。
?煮水期间第二轮茶前,闻闻杯底,审寻韵味。但觉“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思想驰古今”。用我的茶客简单的说飘飘欲仙。境界至此,食茶才有意义。
品味单丛茶的醇:醇厚质感明显,舒张爽快,喉感回香。蜜兰香的甜感:蜜味甜润,蜜香浓郁。甘:回甘快且力度强,喉底甘香,甘润,这就是潮人常说的“有喉底”。香:香气高锐浓郁持久,舒适不夸,冷香清幽,香中有味。韵:这个要乌岽茶才有的特点,因高山环境造成茶树鲜叶内含氨基酸比例比较高,同时有一种与多雾地域苔藓近似的的苔藓味。滑:这个特点也要高品质单丛才有的象征。浓醇爽口,甘滑回香。这个除了原料优越还要在整个制作过程非常完善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选水
古之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山水也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
活火
“活火”指的是碳之有焰。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碳。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室内还隐隐可闻到碳香。也有用橄榄核碳,那是以乌榄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煮水,火焰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这种核碳,珍贵难得。其余碳均没资格入工夫茶之炉。
?茶具
传统的工夫茶具有十多种,有“四宝,八宝,十二宝”之说。普遍使用的是四宝:白泥小砂锅(壶称“砂铣铫”,雅名“玉书碨”),红泥小碳炉(风炉,烘炉),宜兴小壶或潮州本地手拉壶(俗名“冲罐”,“苏罐”),白瓷小茶杯(景德镇青花瓷若深杯或枫溪白令杯)。此四件。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唯精粗有别而已。
?茶壶俗名“冲罐”,在那时候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
潮州朱泥手拉壶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枫溪有个叫吴儒珍者,是仿制孟臣壶的名家,壶底多有“孟臣”,“逸公”,因此,他被戏称为吴孟臣。他做的壶,也有盖“儒珍”或“怀德儒珍”印,因制作精巧,儒珍壶在潮汕及华桥中很有声誉。吴儒珍贵的后代子孙源兴炳记,源兴河记,墨缘斋景堂及今年轻一代的吴瑞全,吴瑞深等人,他们既精仿古,又善创新,尤其擅制小巧袖珍壶,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今手拉胚壶制壶名家以“源兴号世系”和“安顺号世系”的章燕明,章燕城为代表。
?用手拉朱泥壶泡茶,色香皆蕴,发茶性好,透气性也好,手拉朱泥壶使用时间越久,壶面的光泽越是漂亮,泥料越好,发茶性越好,只有知道泥料跟发茶性的关系,才能回归到壶以茶为本的原点。
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之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
?盖瓯
盖瓯形如仰钟,上有盖,下有垫,。盖瓯本为宦官供客自斟自啜之器,因有出水快,去渣易的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罐。但因盖瓯口阔,难以留香,故属权宜用之,不视为常规。
茶杯
茶杯以若深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还有精美小杯,称蛋壳杯(雅称白玉令),直径不足一寸,质薄如纸,色洁如玉。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有“小,浅,薄,白,圆”的特点,有白如玉,薄如纸之誉。一啜而尽,水不留底。
茶洗
翁辉东《潮州茶经》说:“茶洗形如大碗,深浅式样甚多。贵重窑产,价也昂贵。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新型的茶洗,上层就是一个茶盘,可陈放几个茶杯,洗杯后的弃水直接倾大盘中,通过中间小孔流人下层中间,烹茶事毕,加以洗涤后,茶杯、茶瓯(沖罐)等可放人茶洗内,一物而兼有茶盘及三个老茶洗的功能,简便无比,又不占用太多空间,难怪家家必备,而且被当成品以馈赠远方来客。
因近数十年来,合茶洗茶盘于一体的各款茶船普遍面世,方便实用美观,茶洗逐渐被淡忘、淘汰。
茶盘
茶盘宜宽宜平,宽则可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盘低宜平,边缘宜浅,则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茶垫
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茶垫式样也多,依时各取所需,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多容沸汤,利于保温。茶垫之底,托以“垫毡”;垫毡用秋瓜络,其优点是无异味,且不滞水。目前,因茶家多采用“茶船”,操作时将冲罐置于上层茶盘,因此茶垫遂省。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型,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另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東颈有嘴,饰以螭龙图案,名“螭龙樽”,俗称“钱龙樽”,属青瓷类,同为茶家所重。
水钵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置茶几上,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淘水。有明代制造之水钵,用五金釉,钵底画金鱼二尾,水动则金鱼游跃,诚稀世奇珍。
龙缸龙缸容量大,托以木几,置斋舍之侧。素瓷青花,气色盎然。以宣德年制最佳,康熙、乾隆年间所产也属珍品。
红泥火炉红泥火炉,高六七寸。另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这类火炉,尽管高低有别,但通风束火,作业甚便。说到潮汕红泥小炭炉,昔在清初已传名。清初与梁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有一首咏潮州茶具的五律《茶灶》;“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寻常饥渴外,多也养浮生。”白灶,即白泥制作的小炭炉,上引俞蛟所记的“以细白泥为之”的截筒形茶炉,大概就是此一种。
砂铫
《茶说》中谈到茶具:“器之要者,以(小砂锅)居首,然最难得佳者。……今粤茶东小口瓷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症正座此。故以白泥为茶之上佐。凡用新佻,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潮州枫溪附近所产,嘴小流短、底阔略平、柄稍长,身周及盖有仿古葵花筋纹,外刷一层白陶釉,油光锃亮,造型古朴稳重,比起震钧当年所见,应是更具实用而美观。除了白泥的,还有红泥的,刻有书画的红泥小炭炉甚是出色,可惜当地匠工,书画雕刻水平不及宜兴,故艺术精品尚少。
羽扇
翁著说:“羽扇用以扇炉。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缉,柄长二尺,形态精雅。”用白鹅翎制作羽扇,自然好看。舞台上诸葛亮所摇的是大羽扇,潮汕雅人烹茶扇炉用的是小羽扇,平常所用灰色的鹅鸭羽扇为多。
铜筷
翁著说:“炉旁必备铜箸一对,以为钳炭挑火之用,烹茗家所不可少。”旧时挟炭用铁箸多,铜箸是上品,也有用小铁钳的。
锡罐
名贵之茶,须用名罐贮藏。潮阳颜家所制锡罐,罐口密闭,最享盛名。如茶叶品种繁多,锡罐数量也要与之对应,做到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有烹茶之家,珍藏大小锡罐竟达数十个之多者。
茶巾
用以净涤器皿。
竹箸
翁著说:“竹箸,用以挑茶渣。”这种挑茶渣的竹箸,是茶人用竹箸将箸尾削细削尖,以利操作。近年专用挟茶渣的木挟、竹挟和角挟出现,旧式竹箸遂被淘汰。
茶几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拨设茶具。
茶橱、茶担雅人喝茶在花园雅室书斋,常陈设有博古架和茶橱。茶橱比长衫橱小,多单扇门,上下多层,外饰金漆画和金漆木雌,内放珍贵茶具和茶叶。茶担是一对可供挑担出外的茶柜,内也多层,一头放茶壶杯盘、茶叶、茶料和书画:一头放风炉、木炭、风扇、炭箸、水瓶。雅人要登山涉水、上楼台、下船艇去尽雅兴,茶僮就挑着这种担子跟随。20世纪50年代,汕头还有这种茶橱茶担生产出口。潮州市和丰顺县的博物馆,还各保存有一副精美茶担,让人们了解过去潮汕茶人雅士有这种喝茶的风气,其配套物件也很精致。
?姚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