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身体是否有湿热呢?
如果体内湿热过盛,面部就常会出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由于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会经常感觉口苦口干。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则总觉得身重困倦。热灼血络,则眼筋红赤。湿热内蕴,则舌质偏红,苔黄腻。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体内湿热的表现。
体内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
湿热是怎么产生的呢?
湿热的产生
所谓湿热,就是湿和热两种邪气的结合体。治湿本来就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湿气再加上热就更加麻烦了,以至于古人形容湿热为“如油裹面”,意思是说湿热就像油和面混在了一起那样,想将二者分开是非常难的。同时,治湿需要面临两个性质相反的矛盾体,即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如果用药太温则热加重,如用药太寒则脾胃受损而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受损,则湿气越重。湿热的产生大多跟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有关,有的人饮食上过于喜欢温热的辛辣刺激食物和有温补作用的各种肉类,时间久了就会让脾胃在功能减弱生湿的同时又产生了热邪。还有的人在饮食上毫无节制,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脾胃因暴饮暴食而受伤时,饮食中的营养精微就不能正常被吸收利用而变成多余的废物停滞于体内,这些废物就是痰湿。当湿气在人体内长期积滞的时候,就会化热而成为湿热。湿热的人常常会有湿气重的周身酸困酸懒,精力不济,头重昏沉,皮肤油腻,出汗及分泌物粘腻,大便易溏泻,苔腻,脉濡,又同时会有热邪引起的心烦急躁,分泌物臭秽难闻,舌红,苔黄,脉数。所以湿热的人常常是在一种无力反抗的慵懒的烦躁中纠结的度日如年……如何调理
湿和热混杂在一起,看似难以分解,其实抓住要害便可一击而中。
湿热虽然难以分解,但主要矛盾仍在湿上,既然用药温燥就会化热,就不如用淡味利湿,使湿从小便而解,湿去了热无所依附就会自然消失了。所以,治湿热应该重点放在利小便上,而慎用苦寒药物。除非热重湿轻,需要苦寒燥湿的黄连、黄芩、黄柏来清热燥湿了。所以,有湿热的人应该:1、饮常喝冬瓜汤、红豆汤、薏仁汤、绿豆汤。也可以取荷叶3克、陈皮3克和4克熟普洱同泡代茶饮。还可以在煮玉米的时候,把玉米须留着同煮,煮熟后喝些煮玉米的水,因为玉米须能清利湿热。2、食食物应以清淡口味为主,淡能利湿。湿气重浊阳气易被困住,饮食最忌甜食与肉蛋奶类。湿中夹热,辛辣也应少吃以免助热。不暴食暴饮,保护好自己的肠胃,不给肠胃增加负担才是祛湿热的关键,也是祛湿的关键。3、动无论湿还是湿热,合理的运动都是祛湿的重要方法。运动为阳,动能帮助气血条畅,能促进脾胃功能,能舒展被湿气所郁遏的阳气。适当而合理的动能促进身体对湿浊的运化,又毫无副作用可言。太极拳、八段锦、快走、小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你的运动。对于体内的湿热,除了平时注意饮食调理外,按压穴位也是特别好的清湿除热之效果,而且无副作用。究竟哪些穴位能够清湿除热呢?
改善湿热体质的5个穴位
1.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在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此穴的除湿功效最强,因为它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承山穴能振奋膀胱经上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点按承山穴也可以作为居家检测体内是否有湿气蓄积的一种方法,倘若轻按此穴出现明显的酸胀痛感,这就说明体内有湿气蓄积,反之则一切无恙。湿热体质者,平时可坚持按摩此穴,对改善体内湿热状况有帮助。用拇指指腹反复按揉此穴,直到身上微微发热为止。按摩的力度可根据个人承受力进行调节。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背俞穴。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当体内的湿热蓄积于肝脏时,肝的疏泄功能受损,体内的湿热更无法排出体外,会加重湿热症状。而经常按摩肝俞穴则具有疏肝利胆,散发肝脏之热的作用。
另外,肝俞穴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经常给予适当刺激,同样能振奋膀胱经上的阳气,排出人体的湿气。
居家按摩时,被按摩者需采取俯卧姿势,按摩者将双手拇指指腹置于肝俞穴处,轻轻按摩3分钟。
3.胃俞穴
胃俞穴位于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一切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位还可以有效地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异常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症。
据临床试验证实,经常刺激此穴,还可使胃中的湿热水气顺畅地外输到膀胱经,避免湿热滞留于胃部,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是湿热体质者的另一大保健穴位。
4.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中医认为,此穴的主要功能在于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湿热体质者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致使湿热积滞于体内,诱发出多种不适症状,如痤疮、口臭、口苦等。经常按摩阴陵泉穴,则可健脾理气,改善脾脏的运化功能,消除湿热引发的多种不适。
另外,此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等症: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腹胀、肠炎、痢疾;妇产科疾病,如阴道炎、月经失调等。
5.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部内踩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处。是湿热体质者的保健要穴之一。从其命名上来看,三阴,足部三条阴经也:交,交汇的意思,合起来讲即是足部三条阴经经气交汇之处。
此穴有脾经的湿热之气,肝经的水湿风气,肾经的寒冷之气。倘若三阴交穴的功能正常,则可确保三条阴经输送到此处的废弃物质顺利排出体外,反之则可能使湿热之气、水湿风气、寒冷之气滞留于体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所以,经常对此穴位进行按摩,则有利于人体的废弃物顺畅地排出体外,保证人体内环境清洁。
湿热体质者不仅可以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刺激,还可以用拔罐的方式帮助机体排出湿热之气,此方法操作简单,同样适合居家自疗使用。不过,在拔罐过程中要注意,拔罐的时间并非越长,效果越好。其实从点火到起罐,一般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如果是年老体弱者,一般10分钟即可。拔火罐也并非人人适宜,体质比较虚弱,皮肤有炎症、溃疡或者破损者,就不适合拔火罐疗法。
本文综合自:新经络,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