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病因
痔疮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老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咋办
老人大便失禁

在最危险的地方医院护理

庚子年初遭恶魔,新冠肆虐起狂波。

白衣天使逆行上,柔肩挑起家和国。

年开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人间岁月首先烙上了“酸、苦”印记。农历大年三十午夜,一纸返岗通知书洒向了美丽长阳的各个乡村角落。雪夜启程、踏雪破冰,长阳中医人排除万难,迅速归位,抗疫之战,号角已吹响,那里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岗位,是我们应该奔赴的战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新冠病毒的肆虐完全出乎意料,在全国上下举全力抗击疫情之时,医院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收治病区。1月29日,原龙舟坪镇卫生院住院部被设立为新冠肺炎第二收治病区,中医院护士张晶晶、马小芸逆流而上。

1月31日,中医院四冲湾院区撤离改建为长阳新冠肺炎收治第三病区,一天的时间,近名职工从黎明忙到夜里,顾不上吃饭、更谈不上休息,硬是将23个科室、1个住院病区、13个住院病人搬入了津洋口新院区,留下放射科、检验科的全套仪器设备,保留百余张病床及配套床上用品,用以支援备战新冠肺炎疫情。

多万的资产,逾万的仪器设备,说不肉疼是假的。但为了大局,为了龙舟坪的安全,为了整个长阳的安全,我们责无旁贷。

2月5日,中医院津洋口新院区全部撤离改建,成为县内定点收治病区;2月8日,第四病区开科;紧接着第五病区、第六病区相继开科。短短一个星期,中医院新院区崭新的住院部全部按照规定改建成了标准的“三区两通道”病房,并全部开科运行。这其中的艰辛和泪水,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深有体会。

从学校医院的护士覃丹说:“我们有四五个护士是一起医院的,医院一起成长着,医院的发展和变迁,医院就是我们心中的家。第四病区开科时,我们都哭了,医院,因疫情而变成感染病区,实在舍不得,也有不甘心,但为了大局,我们必须这样做。”那些没有外请工人师傅的日子,我们自己动手改建病区,安置设备与病床,可以说,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记忆。

此次战疫,从第二病区开科以来,中医院护理团队,除了怀孕、哺乳的人员外,其他人员全部上阵,用初心和坚守筑起了抗疫的钢铁长城。

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重大的爆发性灾害,在这些年轻人心中,还真无法掂量其严重程度。在疫情爆发后,全院组织各种各样的防控知识培训学习。因为封城封路,没有了人员川流,也没有了车水马龙,大街上冷清孤寂,在这种氛围下,莫名的恐惧时常涌上心头。

电视、广播、各种宣传媒介,每天不断滚动播放各种数据,大众对医护人员的期待越来越高,于是,双肩的责任和使命顿时让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压力重重。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我们毫不退缩,每个进入隔离病区的护理人员都握紧了拳头,誓与病魔抗击到底。她们坚定地签下了一份份略带稚气而又充满责任的请“战”书,把压力埋藏在了心底。

见证-泪水

医院新院区,开设的隔离病区以两层楼为一个护理单元,第四病区开科的那天下午,我和院感科、护理部相关人员一起见证了科内姐妹们进入隔离病区的那一幕。如果不是亲身经历,那些封闭在隔离病区的种种、那些穿在医护人员身上的厚重衣服、那些穿脱衣服的复杂流程,作为局外人可能永远都想象不出那种艰辛。

进病区之前正在着装的马艳红

第医院护士刘逸民和田春容。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两层口罩,两层帽子,两层鞋套外加防水胶靴、四层衣服,还有护目镜或是防护面屏,从带上防护口罩的那一刻起,呼吸不适感、行动笨拙感、操作不便感、视野不清感……接踵而至。

田春容是一个爱笑的90后小丫头,那天看着她穿衣时略有的紧张感,作为同姓长辈的我不知该如何鼓励才好,不敢直视双眼,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想那一刻既有担心也有自豪。穿着厚重衣服的她,瞬间感觉到了呼吸无法适应,尽管脸颊憋得通红,在进病区之前,认真仔细的她再一次跟院感领导们一起讨论熟悉了各种流程,确认无误后大步跨进了病房。第一天上班,田春容一整天没有出病房,晚上接班的同事凌晨一点多看见她还抱着冷饭盒找微波炉热饭,那是没来得及吃的中餐,还是没来得及吃的晚餐?难以想象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是以何种毅力支撑她坚持到了最后。

刘逸民,一位堪称全院护理人员的模范大姐,她的沉稳、她的淡定令所有人敬佩。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进入隔离病房前一周,小儿子刚刚断奶。进入病房的那一天,很不幸的是小儿子身体又出现不适,需要就医。而此刻,身披战袍的她别无选择,含着泪选择了更需要被照顾的患者,“狠心”将孩子交给了老家的外公外婆。

在与病区外的人员聊天中,刘逸民说,在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为了节约防护服,省去上厕所的麻烦,早餐时间都不敢多进餐、多饮水,下班后上厕所因为饮水量不足,尿液都是浓茶色,都是父母手中的宝,这种情形怎能不让人心疼?她还说:“如果休息隔离期结束,需要我,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上战场,相信只有仗打赢了,才能安心归家,才能心安地呼吸外面的空气,尽情地亲吻和拥抱我爱的人。”这话不知是多少人的心声,这样的医院护理姐妹们的缩影。

四病区的覃丹、覃俊蓉都是ICU的骨干护士,进入隔离重症区对她们而言是义不容辞。覃俊蓉说,因为刚开始的不适应,好多天都睡不着觉,坚持了两天,外表坚强的她还是没有崩住,眼泪止不住就留下来了。覃丹说,第一周上班像打仗一样,和俊蓉一起下班后,脱下防护服,觉得彼此就像共生死的兄弟一样,那种感觉……鼻子酸酸的。

隔离四病区是重症病区,进入四病区的所有人员,确实吃了不少苦,面对重症病人,她们得特殊照顾和护理。有一位靳阿姨因为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全靠护士去帮忙。覃丹值班的那天去查看病人,发现靳阿姨又大便失禁了,身上、被子上、衣服上全沾满了,覃丹二话不说就开始为靳阿姨更换衣服,擦洗全身,并将换下来的衣服在卫生间默默清洗干净。后来无意中知道这事后,情不自禁对她竖起大拇指,而她却淡淡说了一句“都是小事”。

我知道在重症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无人推辞,也没人去作秀,仅仅是因为责任和使命感。后来我问一线的姐妹们,能不能给我几张照片,我想留作纪念。然而,我失望了,大家一上班就开始忙碌,穿着厚重的衣服也不方便携带手机,谁都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去为了照几张照片而工作,这就是中医护理精神!

此次进入一线的好多都是初为人母的小姐姐们,她们说,病区的劳累没有击垮她们,触碰到感情底线的就是自己留守在家的宝贝们,以及家中牵挂她们的父母、亲人。想孩子的时候就偷偷流泪,那些陪伴她们无数不眠之夜的枕头记录了她们的相思。

覃海娇是发热门诊的护士长,从1月23日开始,她带领她的团队率先冲在了发热门诊一线,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和发热门诊团队一起隔离居住在酒店,而她的家就在酒店旁不到十米远的距离。每天下班回到酒店,与家人视频联系的时候都是一种煎熬,即使距离如此近,依旧每天无法见面。她在朋友圈里面发了这样一则思念儿子的消息:“最无助的距离!我就在你旁边却不敢去抱你!健康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疼爱!愿疫情早点过去”。

都是孩子的妈妈,那颗悯子之心只有当妈妈的人才能体会,说到孩子,隔离病区的她们都默默落泪了。五病区的马艳红,年前主动申请值年班,把才刚刚满3岁的儿子放在了枝柘坪老家,本来计划值完年班后回家好好陪伴儿子,结果一场疫情,导致与儿子分离了近2个月。像这样无数在老家被爷爷奶奶带着的孩子们,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妈妈们休息时候的视频电话,在他们尚年幼的认知世界里,手机就是他们的妈妈,因为只有在手机里才能看见自己的妈妈。

还有多少个像她们一样奋战在一线的妈妈们,夫妻俩同上战场。二病区的张晶晶,两个孩子的妈妈,在隔离病区坚持工作了28天,直到完成了病区的指令性任务;六病区的董婕,孩子的生日都没能陪伴,亲人的突然逝去也没能相送最后一程。那些孩子们,作为医护人员的子女,总是比同龄人成熟懂事得早,大家苦笑着说,这大概就是遗传基因。走出病区进入隔离更是煎熬,此刻的她们,大概都在酒店的窗台遥望远方的星空,“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她们最真实的写照。

众人心中的白衣天使,疫情期间有着多重身份,服务员、保洁员、送餐员、消毒员、监督员、医废回收员、心理疏导员……更是为病人进行各种治疗的医护人员,是病人的全部依赖。

早上接班,着装完毕进入病房,为每个病人打开水、发口罩、送餐,然后治疗,中午配制消毒液,下午开始病区各个角落消毒,40斤重的消毒喷雾器就这样沉甸甸地压在了这些稚嫩的肩膀上。若不是因为疫情,可能好多人这辈子都不会做这些事,甚至不会操作喷雾器。做完消杀接着挨个病房收拾各种垃圾,挨个房间做卫生,收拾更换浸泡被服;地面、空气、物表都有专门的消毒方式,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疏忽。对于那类上着呼吸机需要专人特护的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负责患者的吃喝拉撒睡全部套餐。

由于刚开始防护用品紧缺,大家为了节约时间和回避上班时间频繁上厕所的麻烦,上班前的饮食一般都在克制,经常6个小时一班下来,内衣可以拧出水都不是夸大其词。在病区没有供暖的条件下,遇上如此寒冷的季节,上班人员工作衣服内穿的是短袖。这样的工作强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坚持下来,但是,所有进入一线的护理姐妹们都在汗水浸透的环境中坚持到了最后,圆满完成了上级组织交代的各项任务。

为病人治疗是一件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厚重着装原因,操作极其不便,有时候护目镜处理不当,会有雾气笼罩,视力瞬间降至0.5以下;最危险的动作就是为患者采集咽拭子,稍有不当,医护人员就有被感染的风险,但为了治疗需要,这项工作必须去做。

在病区的她们,早已将自己的安危置身事外,她们大概是来不及去想对自己带来的危险吧,有需要就勇往直前,别无他言。长时间面屏的压迫、口罩的佩戴,导致貌美如花的她们脸上印出了一道道“最美印痕”,有的鼻子磨破、有的耳朵破损、有的双手“腐蚀”……卸下厚重的战服,看着她们拖着僵硬的双腿,谁人不心疼?

还记得四病区的覃欢,进病区之初,突然就大汗淋漓,胃里翻江倒海,她说那是一种晕车的感觉,想吐,但因为要为病人治疗,她一直默默在心中祈祷,千万别吐,但结果还是没有忍住……有同样经历的五病区马艳红也发生了类似的状况,她描述说,进病区不到半个小时,瞬间感觉到冷汗如雨下,顺着头上、后背直至全身,像晕车一样,开始想要吐……这种“濒死感”是她们这一辈子都忘却不了的回忆。

谁不是父母身边的棉袄,谁不是伴侣怀中的宝,谁又不是孩子日思夜想的娘……

即使这样,所有进入一线的人员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放弃。前一刻思念成疾,后一秒撸起袖子继续挥汗如雨。有人评价我们的团队成员在病区做事像男人一样,虽然这是一句很接地气的评价,但绝对是最高最中肯的评价。在抗疫一线的每个角落,有护理团队的地方,就有快如疾风的女汉子们最伟岸、最飒爽的身影。

朋友圈流行的“疫情过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对于这些在疫情前线几经磨炼的女“战士”们来说,她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可以睡个好觉,吃顿妈妈做的饭,和爱人孩子好好拥抱……但问及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们的回答竟然如此一致:愿众人永远幸福安康。是的,全民健康才是我们最初的梦想!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终于,付出的汗水结晶成一个个治愈病人出院的好消息回报给了所有的人。对,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我们笑了,希望就在眼前……

希望--等待春暖花开

随着第一例新冠病人的出院,接下来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各项指标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但为了给所有患者出院后更强有力的医学保障,出院病人还需要在院接受14天医学观察。

2月23日,新冠肺炎康复病区成立,当日便有6个出院病人入住,康复病区所有的病人除了不需要接受治疗外,其他的衣食住行依旧需要专人专护,于是,院内年龄较大的两位老师曾菊兰、董义兰自告奋勇加入到了康复区,她们的工作除了日常送餐、消毒、监测生命体征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康复指导师、心理疏导员。建科开始,她们便建立了护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lrdbsj/11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