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主治往来寒热和胸胁苦满。
1.往来寒热
所谓往来寒热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指患者发冷发热持续较长的时
间
第二,指一种寒热交替感。
第三,是一种“过敏”状态
所谓的“往来”也有着特殊意义。
第一,指疾病呈迁延性,病程呈慢性
化。
第二,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
律、或月节律。
第三,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不
可捉摸
2.胸胁苦满
1)自觉证:指患者胸膈间和胁肋下的胀满感、窒息感、疼痛感。这可能是胸腔内器官病变的外在表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抑郁状态。
2)他觉证: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或腹肌僵硬紧张感,或者有肿大的肝脾,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柴胡证的或然证较多。如小柴胡汤的“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四逆散“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这提示柴胡证的覆盖面很大,其所主治的不仅仅是一个症状,而是种体质状态。
小柴胡汤证的覆盖面很大,其所主治的不仅仅是一个症状,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是一种体质状态,而且是一种涉及免疫系统、泌尿生殖、肝胆、淋巴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的病理性体质。
说明
1.“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发热性疾病,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多见。非发热性疾病,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为多见。
2.小柴胡汤可以加减及合方。
这与小柴胡汤使用范围宽泛有关,病不同,用方不同。除按照仲景加减例进行外,临床常用的合方有:柴胡桂枝汤、柴苓汤、柴朴汤、柴陷汤、柴平煎等。另外,黄芩汤、白虎汤、栀子厚朴汤、黄连解毒汤、当归芍药散等也经常合用。
3.应当安全地使用小柴胡汤。贫血、肝功能异常、脸色晦暗、唇色淡者均应慎用。长期服用量以原方量的1/2或13为宜。服用本方两个月后应复查肝功能。
大柴胡汤
古代宿食病的专方
传统的和解清热攻里方
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处方
处方结构
柴胡、大黄——透邪泻热、表里双解,推陈致新
黄芩、半夏——除烦止呕
枳实、芍药——消痞满止腹痛
生姜、大枣——和胃调中
主治特征
大柴胡汤证特征
热:“往来寒热”
逆:“呕不止”
实:“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急”
烦:“郁郁微烦”
适用人群
体格壮实(望体型)
体格肥胖壮实、面宽,肩宽,颈短,胸宽后市
女性多丰乳肥臀,男性多大腹便便
中老人多见,营养过剩者居多
表情严肃(察神态)
面部肌肉僵硬,表情严肃
容易烦躁发怒,常有头痛、眩晕、失眠(郁郁微烦)
上腹膨隆(摸肚子)
上腹部膨隆,按压充实有力,或有明显压痛,大多腹肌紧张。(心下满)
反流苔厚
问病情、看舌苔(呕吐)
胰胆胃病多
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及食管反流症
适用病症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支气管哮喘
肺部感染
脑病
“代谢综合征”
胆石症、胆囊炎
胰腺炎
感冒发热
皮炎湿疹
阳痿
乳房病
失眠(入睡难、睡眠浅,易醒等)
其他:脱发、糖尿病、多囊卵巢
为何大柴胡汤如此神通广大?因为此方有证。按之心下满痛、呕吐、郁郁微烦、伤寒发热等经典方证时前任使用大柴胡汤的经验结晶,是解开大柴胡汤方证的秘密。
安全有效的使用大柴胡汤的关键是经方相应
急性病与调理病的方证略有不同
大柴胡汤也能用于腹泻
大柴胡汤宜加不宜减
服用方法灵活
四逆散
古代治疗四肢冷的专方,经典的理气方,能缓解除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躯体症状,具有抗抑郁、调整胃肠道功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经典配方
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用。(《伤寒论》)
推荐处方
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炙甘草5-15g。以水mL,煮取汤液mL,分2一3次温服。
散剂:上药按等分研细末,米粥或酸奶或红酒等调服,每服5g,日2次。
经典方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
四逆散证
四逆:四肢发冷,以末端为甚,与情绪有关,四肢冷但皮肤色泽正常。
或然证: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1)咳:提示呼吸系统疾病,如:气喘、咳嗽、胸闷痛,尤其以胸闷如窒疼痛,呛咳为特征。如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气胸等。
2)悸:提示循环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心悸为表现的心血管疾病、低血压、神经症等。应伴有胸闷痛,或腹胀痛等。
3)小便不利:提示泌尿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尿路结石、膀胱炎、慢性尿路感染等。
4)腹中痛及泄利下重:多为痛泻,提示消化道疾病,如肠胃炎、痢疾、肠功能紊乱等。
适用人群
棱角脸
体型中等偏瘦,脸部棱角分明,面色黄或青白,表情紧张或眉头紧锁,烦躁面容。
紧张腹
上腹部及两胁下腹肌比较紧张,按之比较硬,不按不痛,一按即痛。
冰棍手
紧张和疼痛时更明显,并伴有手心汗多,血压多偏低。
挛急痛
腹痛、头痛、胸痛、经前乳肥胀痛、肌肉痉挛的脚抽筋、呃逆、便秘等,以上症状与情绪或者睡眠相关。
琴弦脉
脉多弦滑或弦细。
适用病症
肠易激综合症(IBS)
肠易激综合症多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等,同时患者多紧张不安以及咽喉异物感等。通常用本方合半夏厚朴汤。
神经症
表现不一,或胸闷怕冷乏力,或腹痛腹泻,或尿频尿急,或四肢麻木不适等,可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本方能条畅心情,减轻冷感,改善饮食和睡眠。通常服三天停二天,两餐之间空腹服用。
失眠
适用于气滞性(神经肌肉紧张性)失眠,多有工作压力大的诱因。
经前期紧张症(PMS)
月经期前7~14天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疲劳、紧张、全身乏力、精神压抑或易怒、烦躁、失眠、盆腔沉重感、腹痛、腹泻、钝性腰背痛、鼻塞、水肿等症状,月经来过以后,症状会自然消失。
磨牙症
一般分为:磨牙型、紧咬型和混合型
呃逆
多为顽固性呃逆,加当归、桃仁、红花,或用血府逐淤汤。
排尿窘迫
适用于小便不畅窘迫难出者,膀胱炎、尿道炎、泌尿道结石等。
剧咳
适用于阵发性呛咳,见无痰或少痰、胸胁痛者。
说明
1、服用四逆散后的反应
1)腹泻。腹泻后如感到腹胀腹痛减轻,是正常现象,过后会自动缓解,如腹泻持续,可减少服用量或停药。
2)乏力气短。通常为服用本方过久有关,停药后可缓解。
2、四逆散证与小建中汤证的区别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代的精神神经心理病用方,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具有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抗癫痫等作用。
经
典
配
方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熬)、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铅丹一两半。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
推
荐
处
方
柴胡15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桂枝15克、制大黄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干姜5克、红枣20克。(铅丹不用)
以水毫升,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毫升,分2~3次温服。
经
典
方
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
证
提
要
1.胸满
是一种感觉和心理体验,如胸闷、呼吸不畅感、情绪低落等。
2.烦
是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总称。
3.惊
一种突发的不安感、恐惧感,常与心悸、失眠多梦、抽动、晕厥等症状相伴,
所谓惊恐、惊悸、惊梦、惊风、惊厥的等。
4.谵语
脑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思维错乱、胡言乱语等。
5.小便不利
躯体症状的一种,即小便频数或失禁,但检查可无异常发现。
6.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为一种抑郁状态、或大脑功能损害的表现。表现为行动困难、肌肉僵硬、反应迟钝、身体不灵活、讲话艰涩等。
适
用
人
群
“柴胡脸”
长脸居多,眼裂狭长,表情淡漠,疲倦貌。
性格内向
性格内向,自我评价差,叙述病情话语不多,语速慢。
痛苦主诉多
主诉以痛苦性的自觉症状为多,如睡眠障碍、思维障碍、疲劳感、怕冷、胸闷、惊恐、心悸、头昏、耳鸣、不安、便秘等,或有精神压力过大或情感挫折等诱因。
胁下硬
两胁下按之由抵抗感或僵硬感,腹肌紧张,腹直肌拘挛。
脐跳
腹主动脉搏动明显。心率多偏快。常自觉心悸心慌,或有气上冲咽喉感,伴有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
苔黄厚
舌苔黄或厚,伴有便秘、口臭等。
疾
病
应
用
1、抑郁症
本方是抑郁症的常用方。抑郁症的意欲低下和疲劳相当于“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抑郁症的焦虑相当于“胸满烦惊”。
2.癫痫
“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痛必效”(徐灵胎),叶橘泉、岳美中、刘渡舟等均有此经验。本方能控制癫痫发作次数,消除发作时的恐惧感,改善睡眠。可以合《金匮》风引汤。
3.帕金森病
面具脸、小碎步,与本方证相符。原方加麻黄5-10克,有利于控制肢体震颤和改善肌肉僵硬。大便不通,加厚朴、枳壳。
4.脑损伤
无论疾病、毒品或者外伤手术导致的脑实质以及功能的损伤,都可考虑本方。
5.老年性痴呆
本方有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的效果。
6.性功能障碍
本方能提高情趣,增加性欲。阳痿、早泄等与“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同义。
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只要伴有失眠乏力、怕冷、意欲低下、记忆力下降、头昏失眠、面色黄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7.皮肤病
痤疮、银屑病等见失眠多梦、情绪低落者。便秘、唇暗舌紫者,多配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
说明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病机是郁热在里,有痰有风,心神不安。
2、本方适用人群的体格介于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之间。
3.本方是脑病专方,具有解郁、助眠、益智、安神的功效,无论大脑的实质性损害还是功能失调均可以使用。
4.大黄用量应调整。便秘用生大黄10克以上。无明显腹胀便秘,用制大黄10克以内。消瘦、食欲不振或腹泻者,去大黄,加甘草。
柴胡桂枝干姜汤古代的治疟方和调理方传统的抗身心疲劳方适用于身心俱疲惫之人产生的胃肠神经过敏、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并有多汗、胸腹动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状态。经典配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结构柴胡黄芩甘草——和解透邪清热桂枝甘草——定悸干姜甘草——止泻栝楼根牡蛎——止渴止汗安神推荐处方柴胡20-40g,桂枝15g或肉桂10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以水ml,煮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经典方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四)适用人群1.焦虑的“柴胡人”营养状况中等,憔悴貌,柴胡脸,焦虑神情,如语速快,眨眼频繁,眉头紧皱、易激惹等。2.惊悸脐跳易胸闷,易紧张不安,脐跳明显,心跳快等。3.腹泻食欲一般,但进食无不适,无恶心呕吐;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无粘液血液等。4.口干渴口干渴,紧张疲劳时更严重,喝水不解渴。5.多汗怕热,易出汗,头部、腋下、手脚心部位较多,紧张时严重。适用病症1.发热性疾病如疟疾、感冒、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出现低热反复时。2.焦虑症本方能缓解焦虑和惊恐情绪,患者大多有明显的脐跳,心跳较快。3.口吃言语表现,急、快、猛、重,欲说不能等;心理特征,恐惧、焦虑、羞耻、自我封闭等;行为特征,逃避热闹、孤独喜静等。4.乳房病乳腺小叶增生、经前紧张综合征、乳汁淤积等5.糖尿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说明1、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抗心身疲劳方。适用于身心俱疲惫之人,高度的紧张感,产生胃肠神经过敏、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本方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区别。共同点:安神定悸不同点:大便溏干之别;出汗有无之别;身体有冷热之别;抑郁焦虑之别。柴苓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古代的治疟方■传统的和解表里方,有退热、利水、止泻、消肿的功效,具有抗炎、利尿、免疫调节等作用,适用于以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推荐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以水mL,煮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适用人群1、往来寒热发热持续或慢性疾病缠身,怕风冷,疲劳,皮肤痒或红疹,身体疼痛。大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等。2、面浮肿面色黄,有浮肿貌,或下肢浮肿,或体腔积液,易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疲劳,有轻度抑郁或焦虑等。3、口渴腹泻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或有振水音,上腹部胀满不适感,腹泻或大便稀溏,饮冷更严重。4.舌胖大舌暗淡胖大,边有齿痕。体质解释一种内有郁热停水,外有风寒的热性体质。病机是邪正胶着,病在半表半里,水湿停蓄。大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或肿瘤等。疾病应用肿瘤本方多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癌、肠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病、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说明1、柴苓汤是表里双解方,也是免疫调节剂,小柴胡汤透发郁热,五苓散健脾利水,具有抗炎、利尿、免疫调节作用。2、柴苓汤安全无毒,有少数患者可以出现腹泻加重,继续服用可止。3、服药后应避免饮用冷水,宜喝热开水。柴归汤小柴胡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合方中年女性的调理方经验用量柴胡15克、黄芩5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生甘草5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白芍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水煎,每剂服1-2天。有过敏现象或头痛肢体麻木疼痛者加荆芥15克、防风15克。适用人群“黄脸婆”中年女性多见,脸色黄,浮肿貌,皮肤干燥,缺乏光泽,或眼圈发暗,或面部色斑。疲劳感:明显的疲劳感,眼睛干涩,甚至嗜睡,情绪低落或抑郁。怕风冷:怕冷怕风,常常厚衣而汗出。身痒痛:容易皮肤过敏发痒,容易阳光、花粉、药物过敏,容易偏头痛,容易关节肌肉酸痛,容易有晨僵。易浮肿:面部或两下肢轻微浮肿,容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6.月经少:月经量少或闭经,性欲减退。7.易患风湿免疫病:桥本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慢性荨麻疹、免疫性不孕等。体质解释一种气血水失调性体质;病变涉及多个系统,寒热虚实夹杂、气血水肝脾肾失调,风寒湿热具有;中年女性多见,大多是35-45年龄段的“黄脸婆”。疾病应用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肝炎风湿性多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女性体质调理说明服用本方后的注意点1)此方一般服用2-3月,可以每天服半剂或隔日服一剂。2)如出现腹泻,可减少白芍的用量。3)如出现发热,可以继续服用,不必急于用抗生素或退热剂。4)嘱咐患者经期保暖,防止疲劳。黄煌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方证相应与“方-病-人”思维模式”方必有证,有方证才能有方经方有方证。什么是方证?方证,就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一棵草,有证就是药物,无证就是植物。几味药物,有证是方,无证便是一堆药!方是矢,证是的,方证,就是用方的证据,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许多原文,是方证的密码。原文是经典方证,方是钥匙,证是锁眼。
方证的重要性
方证是临床医生的抓手
临床对医生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决策。方证相应,精准快捷,舍弃了很多中间环节,一步到位,是一种极简的思维方式,是临床开方下药的突破口、切入点、着力点。
方证是应变的模式
疾病不是按教科书生的,面对眼花缭乱的病情,面对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证型,如何出手干预?要看时机,要看档口。每个经方方证,就是前人处理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模式。
经方,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经方不仅仅是方,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略称,是一种思维方式。
经方强调方证相应。
方证是一种直觉思维。
学经方,是思维方式的回归。
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中药的经验结晶,也是中医的临床规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