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火炉介绍
火炉市场
火炉作用
火炉发展
火炉现况
火炉前景

塞上风捡柴火掌上巴彦淖尔官方账号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捡柴火□吕成玉(临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极为贫困。在农村,吃粮按工分分配,穿衣凭票证供给,烧柴靠自己捡拾。那时,衡量一户人家勤劳与否,柴火垛的大小是一个重要标准。不同的季节,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夏天放学后,我们很快写完作业,提着箩筐到野外掏苦菜。其余的季节则以捡柴火为主。记忆最深的是到南沙窝捡柴火的情景。南沙窝是家乡的一道靓丽风景,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春天和夏天,这里树木茂盛,鸟语花香。高低错落的一道道沙丘掩映在绿树之中,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起伏的山脊,有的像凸起的驼峰。每到星期日,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捡拾被风刮掉的树枝和风干的牛粪。我们一边捡拾,一边尽情地玩耍。我们会呐喊着冲向高高的沙丘,躺在软绵绵的沙子上,遥望着碧蓝的天空,观赏着飘逸的白云,追寻着大雁轻盈飞翔的倩影,高喊着:大雁大雁摆溜溜,后山住着你舅舅。我们哄笑着从山丘上滚下来,然后再冲上去,脸上、身上、头发里满是细腻的沙子。但大家从地上一跃而起,用小手将沙子拍打掉,然后继续完成任务。夏天是雨水丰沛的季节,我们在捡拾柴火的同时还能采到鲜嫩的蘑菇,有意外的收获。雨后的树林里,一丛丛蘑菇顶破松软的沙土,露出小脑袋,像一把把圆圆的小伞,让我们惊喜不已。大家纷纷将鲜嫩的蘑菇小心翼翼地采下,放到箩筐里。此时,采蘑菇已取代了拾柴火,因为采回来的蘑菇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得到家长的赞扬。一次,一位小伙伴家中午吃蘑菇西红柿面条,来串门的村民见了就说:蘑菇和西红柿炒在一起吃会中毒的(此人分不清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吓得这家人不敢动筷子了。小伙伴的父亲说:你们先别吃,我吃上一碗试试。家人劝说无果后,小伙伴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碗面条吃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家人看到没事,纷纷吃了起来,此时,面条已经成浆糊了。秋天和冬天,南沙窝一片萧瑟。茂密的树叶经过西伯利亚寒流的扫荡纷纷落地,失去水分的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干枯而脆弱。此时,这里仍然是我们捡拾柴火的首选地。胆子大的小伙伴会爬上树,将枯枝“咔嚓咔嚓”地撇下来。不会上树的小伙伴每人手里提一根短棍,照着高大的树枝扔上去,树冠上或多或少会掉下几根树枝。有时候木棍架到了树上,再借用其他小伙伴的木棍来“救援”;若两根或几根木棍同时架到了树上,就失去了打柴的“武器”,只好请会上树的伙伴帮助取下来。每年冬天,我们都穿着单薄的棉袄棉裤,吸溜着清鼻涕,迎着凛冽的寒风来到这里,为家里捡回生炉子的引火柴。除了捡拾木柴和牛粪,地里的葵花茬、高粱茬、糜子茬、玉米茬等也是我们猎取的对象。一年春天,我到地里捡柴火,看到地畔上整齐地码着些牛马粪。为了完成家长给的任务,我环顾四周,发现没人,就将这些牛粪拾了一筐子提回家。回来后,一位小伙伴告诉我那是为生产队捡的肥料,我急忙将那一箩筐牛粪送回了原地。捡拾柴火的任务一直延续到我读高中时才结束,但从小养成的这一习惯却一时难以改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调回县城中学任教,住在校园经过改造的教室里。生火炉子是冬天主要的取暖方式。校园里有一棵老柳树,冬天在寒风的吹拂下经常有枯枝掉在地上。放学时,我顺手将这些树枝捡回家生火用,几位老师看到后戏谑我是“搂柴耙耙”。儿时的事是有趣的,也是难忘的。儿时捡柴火的欢乐情景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zb/18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