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好的油馍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杨红丽“馓子脆、麻花香,油炸花花酥又甜。”这是近日在张掖市肃南县皇城镇农牧村口耳相传最多的一句话。每逢春节前夕,农牧村家家户户都要绕馓子、辫麻花、炸花花,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今年也不例外。2月2日早上,天刚蒙蒙亮,皇城镇大湖滩村安玉明家便是一派热火朝天准备过年的场景,一大家子人早早就起床做准备工作,男的劈柴、生炉子,女的揉面、做花馍馍,大家说说笑笑,洋溢着过年的气息。“做馍馍是从父母那一辈就传下来的,做法和工具也和那时候一样。”安玉明一边忙着劈柴火,一边说,“小的时候家里就这么做,用最传统的柴火炉子炸馍馍,都做了几十年了,这样做出来的馍馍香得很!”安玉明一家在院子里炸馍馍“这个面是昨天晚上就做好醒发的面,里面有鸡蛋、香油,还有蜂蜜呢。”安玉明的妻子一边不停地揉面,一边介绍制作花馍馍的“配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准备后,安玉明家院子里架起了两口近一米口径的油锅,锅里倒了七分满的油,油锅在烧得正旺的柴火下迅速升温。而此时,厨房里忙碌的厨娘们也做出了花样繁多的馍馍坯子,有麦穗、反扣花,还有拧麻花等等,安玉明端出满满一案板的面坯子,放入已经八分热的油锅里炸,“这个火候很重,熟得太过火就炸焦了,油温太低也不行,炸出来颜色不好,吃起来味道也不对。”安玉明说着拿出一根筷子放在油锅里,筷子周围迅速起泡泡,“你看,这样就可以放进去炸了,这个油温炸起来既没有油烟,炸出来的麻花色泽艳丽,味道香甜。”安玉明忙解释道,这个面坯子里面夹了一层酥,里面有白糖、果仁碎,油温太高很容易糊了,吃起来是苦的。安玉明熟练地翻着油锅里的油馍馍,浓浓的油香味儿早已蔓延开来。农牧民采用传统做法烧制的年馍馍时至中午,好几个箩筐里装满了炸好的馓子、麻花、糖花花等各式油炸馍馍。“我们家里亲戚多,除了自己吃,还要给亲戚们送点。”安玉明乐呵呵地说,“希望来年的生活像这锅滚烫的油锅一样‘红红火火’,人丁兴旺,团圆吉祥。”皇城镇大湖滩村农牧民制作烧壳子皇城镇的“年味”不只有炸花馍馍。早在农历腊月十五,皇城镇大湖滩村的几户人家就开始烧制烧壳子。“烧壳子的特点是黄亮、酥软、耐储存,是牧民过年必备和馈赠亲友的佳品。”安玉明介绍起了制作烧壳子的方法,制作时,先将一堆干羊粪点燃完全燃烧,然后把经过发酵的面放进特制的铸铁烧锅,再将烧锅放到燃烧好的火堆里,上面再盖一层干羊粪。约二三十分钟后,又黄又亮的烧壳子就烧制好了。“烧壳子除了好吃外,还便于携带,并可以长久存放,因而被牧民称之为‘草原面包’。”安玉明说。农牧村的“年”味——手抓大肉农牧村的人过年,必不可少一道菜,那就是手抓大肉。这道菜是皇城泱翔乡土菜肴,它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回味无穷”。快过年了,泱翔乡的农牧民群众也在紧张有序地准备过年的美食手抓大肉。琼措吉是制作手抓大肉的“高手”,他家也早早做好了这道佳肴,看着色泽金黄的手抓大肉,琼措吉介绍起了这道菜的选材和做法:“大肉最好是农家自养的五六个月的猪。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先将猪肋条部分的肉(五花肉)切成长条,然后抹上盐和辣椒面,再用羊粪火熏烤,或者直接挂在阴凉处风干。这样做出的手抓大肉最好吃。”记者了解到,在传统饮食中,手抓大肉一直是当地农牧民重要节日的传统菜,也正是这些鲜为人知的传统年俗,流淌着农牧民群众思乡的暖流,散发着传承的魅力,同时也流露出皇城镇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zb/1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