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教育发展40年回眸
年种田学校获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小组第二名
白银市体教结合乒乓球项目进校园启动仪式在育才小学举行
80年代的平川区杨岭小学
中区幼儿园全景图
四中运动会现场图
电厂学校学生广播操
梁萍李志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40年来,平川区教育事业实现了从破旧的土房子到现代化校舍,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最初的基础教育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从“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到“教育强区”的跨越与崛起,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兴衰与社会兴衰同步。教育是地方发展的先声,也是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平川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样、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实现了事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教育优先最美建筑在学校
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让人感动的画面是校园里的一笑一颦。寒冬时节,走进平川城乡,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校园,国旗迎风飘扬,琅琅的读书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从校园里不时传来。
平川区是年随白银恢复建市而成立的市辖区。建区初期,全区教育一穷二白,教育基础薄弱,设计标准低,建筑质量差,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大多没有围墙、厕所、大门、旗台、课桌等配套设施,学校都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平房,甚至还有窑洞,全区没有接通照明用电的学校就有好几所。学生上学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学校冬季取暖用的是泥土火炉,宿舍里是土炕。学习用品不足,好多农村学生直接拿“碳棒”在黄土地上写字。实验只能做零星的演示,教具以教师自制为主……
针对全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平川区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全区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新建。多年来,先后实施了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希望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明德小学建设项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前教育工程、改善高中办学条件项目等,投入资金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中央和省、市投入资金万元,平川区筹措配套资金万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全区中小学校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操场、校园道路硬化,校园美化,校门、围墙等配套工程的新建,实现了人人有课桌,住宿消灭了大通铺形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美的生活、学习、住宿环境。
如今,昔日这些简陋的教学设施已经被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学科实验室所代替,分组实验开出率接近%,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平川区教育局局长杨恭介绍道,多年来,平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区教育系统严格按照“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培训,各类教育抓协调”的“五抓”管理总要求和“加强一个管理,优化两支队伍,开展三项活动,走好五条路子,落实六条措施,实现四个目标”的工作思路,强特色,补短板,稳步推进全区教育事业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现有教育资源布局实际情况,近年来,平川区加大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达到拓宽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弥补职业教育发展短板、优化高中教育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走进平川区的城市乡村,现代化的学校拔地而起。学前教育跨越发展,一大批农村附设幼儿园改扩建完成,实现了乡镇、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街道社区配套幼儿园和新建幼儿园学位翻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14所。兴平小学、平川四中、牙沟水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得到选址新建,全区已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验收。平川职业技术学校恢复招生和选址新建、雄立职业技术学校顺利建成和如期招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科技楼、运动场等项目顺利实施。
今天的平川,即便是在最偏远的乡镇,学生们也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追逐人生的梦想。如地处偏远农村的复兴学校、种田学校、黄峤中学等,通过6套“同步互动课堂”设备,与城区的平川二中、乐雅学校、电厂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截至年,平川区的中小学有69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含民办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区属完全小学6所,农村完全小学及教学点44所。共有中小学生人。其中,小学生人,初中生人,高中生人。幼儿园34所,其中社会办学18所。在园幼儿人,其中公办园有人。高中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公办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接近或超过办学标准的要求。
均衡发展硕果累累遍城乡
40年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让平川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平川区通过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目前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白板多媒体教室普遍运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阔步前进。
“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让全区农村教学点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上起音乐、美术等课程,弥补了乡村教育的短板。”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局长杨恭说。
年底,平川区教育局参加了沪江“互+计划”,全区7个乡镇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开设“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通过在线课堂网络随时“走”进全国的课堂,共享丰富多样的优质课程。
年3月5日,黄峤镇玉湾小学全体师生收看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一份特别的大课表,改变了玉湾小学的课程安排。原本因没有专业教师只挂在课表上的美术课、音乐课真正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让农村孩子也感受到美术课色彩的无穷魅力和旋律优美的音乐课带给孩子们七彩的世界。
玉湾小学四年级学生谢朵朵说:“以前我们美术课时间大多是上语文或数学课,偶尔老师会教我们画简笔画,这一学期老师让我们通过网络视频看城里老师给学生上美术课,我们跟着夏加儿美术学画画,我很喜欢上美术课。”
共和镇教管中心主任蒋兆麟介绍,共和镇各农村小学、教学点均已开设的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有彩虹花晨读、夏加儿美术、阳光音乐、韵律舞蹈、生命教育,个别学校还开设了数学好玩、快乐手工、英语阅读等其他课程。如今这块补齐的短板正在向更加丰富的课程内涵方向发展。
教育的信息化给平川的乡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课堂走向网络化。一根网线,打通了城乡教育难以融合的围墙,连通了乡村优质教育的“高速路”。
围绕推进全区教育均衡、优质、全面、特色发展,近年来,平川区通过“抓精准”,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段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解决城区部分学校班额过大问题。制订中考招生录取方案,按照“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和农村学校“保底线(50%)、不封顶”的原则,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和中职招生“一榜走”,完善了高中阶段招生,有效解决了高中学校“乱抢生源”问题,推进了学校生源的均衡化。
在保障特殊群体子女就学上,平川区全力保障区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两免一补”、精准扶贫,落实高考报名政策,完善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实行一对一帮扶和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落实《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组织各乡镇教管中心认真梳理了各乡镇建档立卡户学生信息并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义务段学生落实“两免一补”,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免补幼儿保教费,平川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年,平川区发放各类资助资金共.万元,实现了所有贫困学生精准扶贫全覆盖。
教改创新凸显特色提质量
教育是未来,推动地方发展;教育是希望,承载家庭寄托;教育是奉献,需要汗水灌溉。
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所在。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平川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办法》、《平川区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平川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
改革课堂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平川区在全区义务阶段教学中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研室先在向阳小学进行试验,而后进行了研讨,大家对翻转课堂的模式、学习内容的分配,微课的制作、使用,导学单的设计、使用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又分别去育才小学、长征小学、兴平小学进行了性质相同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重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