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刊
第5期
总第75期
张家口采风学会主办
我相信(柳荫)
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将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们心中自由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你还将哭泣吗?是初雪掩埋了你的青草,但绿色终将归还于你。风暴扭曲了大树,我相信,种子已经插入深沉的泥土;洪水卷走了两岸的房屋,我相信,孩子依然像天使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你还将流泪吗?命运夺走你的财富,却不能攫走你的灵魂。痛苦像一块巨石紧紧压住歌唱的心胸,我相信,痛苦是欢乐的源泉,它将化为穿越岩石的力量。磨难使你千疮百洞,我相信,这些记忆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萦绕成岁月美丽的花冠。阴云在天空拥挤聚集,你会看见一只鹰就像闪电,挑破那罪恶的序幕,我相信,将有雨滴灿烂的合唱。
大海在远方怒吼,你会看见水手与桅杆并肩归来,他们的微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生命正在这样的熔铸中刚强。
目录
文化资讯
作家网讯
山河诗画
芦俊侠李长青
戴俊卿白建忠
天地华章
张利清
远史回声
李旭
文化资讯
作家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致闭幕词时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上,向着新征程,向着正在展开的辉煌的历史前景,向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聆听着总书记的声音,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宏伟的历史携带着它的方向与力量,正以移山倒海的意志展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到了党和人民的嘱托,听到了时代与历史的召唤。辽阔雄奇的艺术天地正在向着我们一往无前地展开,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们将以灵魂和心血、理想和热情、才华和汗水在大时代的光与热中淬炼出文学的群峰挺秀。
山河诗画
艺术家卢俊侠画作(1)
李长青
诗词
飞雪满群山·长城饮誉冰雪行
雪恋圆天,冰凌方地,景从冬奥峥嵘。奥春逢合,风云际会,“一起向未来”赢。雪容融喜乐,吉祥偶、墩墩誉冰。幕开仙妙,天上人间,惊艳众云鹏。
观锦绣,冰丝持彩带,雪燕飞如意,浪漫丹青。游龙傲雪,菱花飘飒,立方起舞京城。五环擎火炬,高强快、讴歌泰宁。龙腾虎跃,长城饮誉冰雪行。
北京冬奥会记年2月17日晨于涿州
戴俊卿
诗词
忆秦娥·春雪
壬寅正月十三,午时与“悉尼~热河人”朋友们,欢宴“承德印象”后,忽见雪花飘洒,喜煞我也!遂约朋友们同去山庄赏雪,孰料竟无一人响应。无奈,余只好独自沿武列河畔,步入离宫。美哉,好一派北国风光,令吾陶醉。然朋友们竟无此福分也。行至热河畔,正愁无人与吾拍照,喜与众驴友邂逅,一同尽享天赐美景,不亦乐乎!填《忆秦娥·春雪》一词,以飨友朋。
琼花落,漫天飞舞山河烁。山河烁,玉裟罗汉(即武列河畔罗汉山),塞湖银色。
惹来青帝春先顾,婆娑岸柳临风贺。临风贺,超尘沐雪,赤阳喷礴。
白建忠
诗歌
春天越来越近了
我在等待这个冬天
最后一场雪的纷飏
在即将走出沦陷的荒芜与苍茫里
邀请这些六瓣形的圣洁精灵
点燃久违的诗情与遐想
就像草木逢春
生命向上的热切守望
就像一双涉历岁月深浅的脚掌
在季节的转角处击节
合诵一阙关于春天的诗章
就像雪的漫覆下
那一缕缕难以湮灭的梅香
就像走出呼啸与冷冽的春之跫音
叩响了沉深大地
驱散冬的阴翳
剥落厚重的伪装
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春阳般温暖
把我的心绪扮靓
天地华章
张利清
散文
姥姥
如果我能去看望一次姥姥,那一定是至少熄灭过99次去探望她的念头。因为我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接孩子送孩子,送孩子接孩子,时间上和公交车不赶趟。
姥姥今年90岁了,比70岁的人还要精干利索。姥姥一个人生活在长寿村小石庄。姥姥儿女众多,就算隔三差五轮流起来,姥姥也不寂寞。姥姥就像那安稳的大南山,你来或不来,她就在那里。
很多年前我说,姥姥你咋不给孩子们规定每年每家和她要多少钱供养你,姥姥说,孩子们每家都有每家的生活,儿女们要念书,年轻人请客吃饭,要走世界,谁有心就来眊眊姥姥,活好自己的日子就好。姥姥宽容豁达,善良容人,我猜这就是姥姥长寿的秘诀吧。
姥姥这么岁数的人不用猜也能根据社会的大变革知道姥姥的起伏。
民国的时候姥姥会骑马,和我讲骑马过大河回娘家的事情,姥姥还讲姥爷牵马送嫂嫂回娘家,因为会骑马的女孩不多,我猜姥姥有点吃醋所以这么多年依然记得。姥姥说大嫂还从马上摔下来了,真笨。
四两关(每天吃四两粮)时,姥姥在大队负责做饭,还带着两个孩子。养着姥姥的公公,家里九口人,姥姥说那也没饿着。姥爷是大队的会计,少有的文化人,也因为德高望重,被小石庄一个农村称呼为钟先生。我猜姥姥一定是欢喜的。
姥爷家的一支是参加过同盟会的,大革命失败时,隐姓埋名把家属寄放在农村姥姥家,同样是妯娌姥姥就整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给妯娌住,冬天生暖火炉子糊严窗户纸,打下的口粮紧着人家吃,姥姥说现在人家的孩子们都有良心,说起二大娘个个都树大拇指。
也许是得益于革命家族的影响,90多岁的姥姥很懂政治,说习近平时代老人们都有了社保低保,生活没有顾虑,老人们都没用了,你拿着钱给老人花,多给那年轻人,年轻人会干活,能打仗。没见过这样的好时代。
姥姥总说你看看房子是大队刚给修的,窗户也变大了,坐在炕头一眼就能望见大南山,真敞亮。
院子里的煤也够冬天烧了,也是大队让年轻后生送来的,真好!
姥姥不仅拉扯大了我妈妈,姥姥还养了另一个没妈妈的大姥爷家的孩子。那个年月因为战争疾病饥荒,没妈妈也是人间景象。我觉得姥姥真伟大。
我的妈妈去世了,姥姥让舅舅每年留我们在舅舅家过大年。姥姥不仅是我们的根,姥姥更是家族的温暖。
我七八岁的时候,姥姥就这么老,这多年了,我感觉姥姥没变过。小时候去姥姥家就是客人,姥姥的腌鸡蛋总是黑黑的,切开了冒着油,分开好几牙,一点一点都是童年美味。因为是客人,姥姥就会买豆腐干,从小我总的觉得姥姥非常富有。
姥姥门前还有一分土地,用来种玉米,成熟了就几十口人分给我们。姥姥家的院子在我们小时候感觉很大,要走很长一段路,现在姥姥也要打理得干干净净,种植的花果山一样琳琅满目。姥姥是个好农民,种瓜瓜大,结果果香,姥姥的冬瓜就像从前的大枕头,一个人将抱起来。黄瓜就像大棒锤,都是刮了皮去了瓤吃的。姥姥家的儿女们也像她养育的庄稼一样繁荣昌盛。
岁月啊,姥姥的岁月啊,你慢些吧……
历史回声
李旭
随笔
“万全釜肉”小考
出张家口顺张怀大道西行60里,便是我的祖籍万全县郭磊庄何家屯了,虽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父母却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万全的点点滴滴。他们那一口纯正的万全话,是我乡情的归宿,他们挂在嘴边子上的万全的香瓜儿、玉蜀黍、麻豆腐、油煮糕、绿豆粉都是我终身的记忆。特别是“万全釜肉”,更是我童年时逢年过节的期盼。
我的父亲熟稔万全家常菜的制作,很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万全家常菜,以豆腐皮、大豆瓣、粉条、干豆角等为食材的家常小炒、小炖自不待说,可以支撑乡下大席面的,比如扒肉条、麻豆腐、芥末菜、蒸丸子、熏肉、釜肉等也备受乡里人的青睐。到康保定居后,便成了全村乃至邻村婚丧嫁娶慕聘的“厨子”,上世纪六十年代,还被聘为公社食堂的大师傅,干了六七年后,因编制原因被解雇回家。虽然被解雇了,到我村下乡的公社干部,还是要点名到我家吃一顿父亲做的饭,以至于后来我家就成了接待上级干部的定点户。
扒肉条和釜肉都是以肉为主要食材的,表面上看,扒肉条要比釜肉难做,因为比釜肉的工艺复杂。扒肉条要经过“三遍”,即一煮,将大块的猪肉放在加好调料的大锅中煮一遍;二熏,把煮好的肉用柏木屑、小米、茶叶的混合烟火熏一遍;三蒸,熏好的肉切片,码放在盘子或碗中,加入适当调料后上锅蒸一遍等三道工序。而釜肉只需“煮”这一道工序。虽然只有一道工序,但其中所包含的菜肴哲理和凝聚的乡里精神,一点也不比扒肉条少,从我的父亲对这两道菜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釜肉一直存有一种敬畏的心里,不敢轻易将釜肉飨人。
所谓釜肉,就是把大块儿的牛马驼驴等大牲畜肉放在大锅里用大火煮,直至酥烂入味,直白一点说,釜肉,就是大锅炖肉,但确实是一种极其讲究的大锅炖肉。
锅灶、火候和汤料是釜肉制作的诀窍所在,决定着釜肉的成色和味道。
釜肉的锅以大铁锅为佳,大铁锅底子厚,容量大,无杂味,蓄热效果好,收味功能强,有经验的厨子在品尝釜肉时,能够品出煮肉锅的材质和薄厚。
火候要文武相间,一味的文火会烂而不筋,当地人叫作“烂和是烂和了,就是没劲儿”;一味的武火会筋而寡味,当地人叫作“味道寡毬气”。只有文武相间,才能熟烂筋滑,香绵隽永,当地人叫作“乃可好吃的了”。
釜肉的烧柴最好用山柴疙瘩,也就是野生灌木的老根,火大,耐烧,味奇,拉起风箱是武火,停了风箱是文火,文武转换过程平滑,给热均匀,入味匀称。
汤料的调制是釜肉的关键环节,万全釜肉一般用老汤煮,在明清时期,万全有“一锅老汤,赛过三间瓦房”之说,足可见这釜肉老汤的金贵。老汤里到底有那些调料佐料,这都是各家的商业秘密,但听我的父亲讲,万全釜肉老汤中有“三皮”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桂皮、橙皮和五加皮。
万全釜肉的历史最晚可以上溯到明朝。明初,万全卫城是朝廷的一座重要军事城堡,和左卫城一起,堪称为京畿重地北大门的两根门柱子。据《万全县志》,明初万全卫城的在册官军是多名,军马数额是多匹,马的寿命一般30岁左右,役龄一般在15-20年,所以,每年都有约多匹军马退役,退役的军马一部分成为了军人的副食,一部分进入了当地的市场,无论何种去向,最终都会成为万全当地的马肉供应资源。加上供应军马的马场,买卖马匹的市场,万全及其周边地区的“战马经济”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由此,食用马肉和研究马肉的食用方法也就应用而生了,釜肉就是其中的一种食用方法。
万全釜肉,最初时应该专指釜马肉,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釜肉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
釜,从仰韶、满城和西安出土的文物来看,在古代有二种用途:一是储存器具。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如釜钟,其实就是现在的坛坛罐罐。二是蒸煮器具,或者叫炊具。圆底而无足,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代的锅。”其实就是现在锅的前身。仰韶文化时期,便出现与陶灶相配合的陶釜,秦汉以来陶砖制造的进步,促成炉灶的普及,釜直接置於炉上烹煮食品,比起三足鼎、鬲更为集中火力,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加上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的耐火、导热性能更好,而逐渐取代鼎、鬲成为主要炊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便佐证了魏晋时代釜的普遍使用。(见《百度百科》)
在万全,用大锅炖煮的食物多叫作釜,一种名词动用的语法,如“锁门子”、“镢莲针”、“耙地”、“筛粮食”等等,锁、镢、耙、筛都是器具,与釜肉是同一种用法。关于釜,万全一带还有“釜大豆”、“釜山药”等家常菜。大豆即蚕豆,山药即土豆,药读作yi,“釜山药”,是将山药一破四六瓣,用油炝锅,加入花椒、大料、葱、姜等调料,大火炖至绵软且汤干而成,贫困时期,不少人家当主食食用。
查阅了一些资料,一般都把“万全釜肉”写作“万全腐肉”,我想这是有误区的。首先,腐与食品相连,一般与该食品的发酵制作工艺有关,如腐乳。如不存在发酵环节,将腐与一种新鲜食品相连极其罕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腐烂、腐臭、发霉变质上来。民间将小吃的命名与其制作工具相连倒是习以为常,如保定的小碗肉,沧州的大锅熬,浙江的小笼包,东北的铁锅鱼等等。万全釜肉,就是用锅炖出来的肉,不经过任何发酵的程序,食材也必须是新鲜上好的大牲畜肉,无论如何也是和腐字沾不上边的。
其次,张家口方言中有着沿用古语的文化传承,并且较好地保留着古入声的声调。如日常用语中的打叠、折变、营生、端详、添换等,都是文言词的沿用。宋刘昌诗《芦蒲笔记?打字》:“收拾为打叠,又曰打迸(一作并)”;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晋葛洪《抱朴子?崇教》:“贫贱者汲汲於营生,富贵者沉沦於逸乐”;唐司空图《障车文》:“儿郎伟且子细思量,内外端相,事事相称,头头相当”;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惭悚》:“进士周逖改次《千字文》,更撰《天宝应道千字文》。将进之,请颁行天下。先呈宰执,右相陈公迎问之曰:‘有添换乎?’逖曰:‘翻破旧文,一无添换。’”釜肉,也应当是古语的沿用。
再次,釜在张家口地区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涿鹿南北各有一山,因形状像锅,直到现在都叫釜山,中华民族的黄帝祖先“合符釜山”,更是人人皆知的历史史实,所以说,釜肉而非腐肉,“万全腐肉”的腐,该寿终正寝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