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大便失禁病因
痔疮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医治
老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咋办
老人大便失禁

大肠息肉切除后勿忘定期复查

肠癌多有息肉转变而来

据文献统计,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且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肠息肉一般很少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息肉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由于肠镜等相关检查技术的普及,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

家住萧山的刘先生,七年前出现便血,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到医院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且有三枚,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但刘先生因此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没想到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医院检查,结果为时已晚,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

该案例侧面反映出现在很多患者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或是回避心理:不够重视、恐惧或拒绝接受结肠镜检查、做了息肉切除不重视复查,以致能预防的结肠癌没有得到预防。

大肠息肉的症状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多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诊断

①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

②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③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④病理检查可确诊。

及时切除肠息肉,阻断癌变之路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而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总之,一旦发现息肉,建议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此后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息肉会复发,切除后复查绝不是多此一举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体内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也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故而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但有下列情况时建议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大于1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定期做肠镜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目前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饮食上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不吸烟、喝酒,避免劳累熬夜等。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

二院肛肠外科团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瘕风
白癜风需要怎么确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zb/1036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