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41219/4540736.html本文由独家发文,严禁抄袭!在中国南方,如果你在夏季的时候走出家门,热浪就会迎面扑来。像福州、重庆、长沙这些城市的室外温度甚至达到40摄氏度左右,直接被人称为“火炉城市”,不是开玩笑,如果你不带任何防晒措施直接出门,在街上走上一圈,皮肤肯定会被猛烈的太阳灼伤。相反,在中国北方,一些城市的温度可达零下十度左右,这时防寒就成了主要问题。如果朋友在外出时不注意保温,随意在天寒地的环境冻下走动,耳朵被冻掉了也不知道。所以说,防寒取暖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在现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纳凉与抗寒只需一台空调和热水袋即可,可是在中国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热死与冻死是时有发生的事情,那古人为了自保,又该怎样进行保暖与纳凉呢?而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位“女士”,一位是“汤婆子”,;另一位是“竹夫人”。《知否》中的“汤婆子”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以北宋为故事背景,围绕盛府一大家子来开展剧情故事的。细致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剧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词,那就是“汤婆子”。而按照剧情来推理与猜测,不少朋友或许已经知道其是古代的一种保暖工具,但其具体又是什么,观众可能会不太清楚。汤婆子是一种用铜或锡制成的容器,呈扁圆形。由于汤婆子里面灌有开水,所以其温度较高,容易烫伤使用者,因此使用时需要在其外面包布。汤婆子这种称谓始于宋代,其得名的原因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大多喜欢给一些日常用品起上拟人化的名字,如钱被称为孔方兄、尿壶被称为小奶奶等。而古时候,“汤”是指热水,由于这种保暖工具是放于脚头,所以便用古时对女子的贱称命名之。而它的具体用法是:在冬季,睡前往容器灌满开水,然后把口盖上,装进布袋,放到脚下,一夜暖洋洋。而且到明天,汤婆子里的水可以倒在洗脸盆里,温温的,可用于早晨的洗漱,做到一物二用。由于汤婆子的主要功用是保暖,于是壶里面只要放上可以提供热量的东西即可。一般情况下,家庭环境较好的人,往往是使用炭火取暖,较少使用汤婆子,不过如果宅上的夫人要远行,也会带上汤婆子,不过里头一般也是加上炭火;而家庭环境较差的,只能往里加入开水,毕竟开水凉后还可以再利用。“汤婆子”中的智慧汤婆子这种取暖用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家家取暖的必备之物,如果继续往上追溯,那就到了宋代,那时汤婆子也是不少大家族的必备之物。由于汤婆子的功用巨大,不少文人还为其写下了诗作。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经写诗赠于此物,而宋代诗人顾逢也写有诗作《汤婆子》,其内容如下:“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少年皆见弃,老者最相宜。却恨无情处,春来便别离。”由此可见古时候,汤婆子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有多高。而到了明代,汤婆子也是更加的普遍,走进了每家每户,自然也躲不过诗人们的眼光,如明代诗人瞿佑的作品《汤婆》中的诗句:“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以及明代诗人吴宽的《汤媪传》:“媪为人有器量,能容物,……性更恬淡,富贵家未尝有足迹,独喜孤寒士,有召即往,藜床纸帐,相与抵足寝,和气蔼然可掬。”由诗句中可见,当时的汤婆子已成了贫穷家庭的家常用品,可其在大家族里已经少见。《红楼梦》中的“竹夫人”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在元宵节时,薛宝钗写下了这样一个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而这灯谜的谜底便是另一位“女士”,竹夫人。这灯谜的本意是在薛宝钗骂贾宝玉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并且用上竹夫人比喻自己,道出了她与贾宝玉婚后生活的不幸。可灯谜中,对竹夫人的描写并不是特别详细,所以许多人只知道其大概而不知其详。“竹夫人”的历史也非常的悠久,从唐宋到清代一直是家家户户夏天必不可少的取凉神器。一般“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其纳凉的原理则是“弄堂穿风”,具体是说其能收风窜散,供人取凉,常用在床上,被誉为古代的“空调器”。虽然竹夫人在唐代时已经出现,但其称呼却有所不同。在唐代时有“竹夹膝”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竹夫人”之名,但两者的实质作用已经是一样的,所以“竹夹膝”可被认为是“竹夫人”的前身。而“竹夫人”这个名称是在北宋时出现的,不过当代诗人黄庭坚觉得这名字不妥当,他认为这“竹夫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寝具,虽有憩臂休膝地取凉的功用,但是却没有做到“夫人”该做的职责,所以黄庭坚认为这名字将这种寝具的功用夸大,便自行给“竹夫人”取了个名字为“青奴”。“竹夫人”中的智慧由上文可知“竹夫人”运用“弄堂穿风”的原理来进行纳凉,但除此之外,“竹夫人”在中国传统婚俗中被认为是一种象征之物。可能不少人认为,“竹夫人”是女性化的名字,其象征之意,必定与女性有关。事实上却恰恰相反,“竹夫人”男性的象征。古时候,人们认为“竹夫人”是最具阳气之物,并且也是传宗接代的神圣之物,这种传统思想这也给“竹夫人”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由于“竹夫人”的功用,不少文人也表露出对竹夫人的喜爱。如唐朝时,已经有诗人为“竹夹膝”作诗,其中代表人便是陆龟蒙,其诗《竹夹膝》云:“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到宋代,描写“竹夫人”的诗句便更多,其中代表诗人有苏东坡、晁说之、吴龙瀚、黄庭坚等人。他们对于“竹夫人”的描写都十分的细致贴切,其中黄庭坚更是以“青奴”命名之,其有诗句云:“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到了元代,则有诗人谢宗的《竹夫人》诗,其中有句云:“应无云雨三更梦,自有冰霜六月秋。”如今,“竹夫人”以及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消失,可其在一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如韩国,依然有着一席之地,大家甚至可以购买得到。“汤婆子”与“竹夫人”可谓是古代的宝物,防寒取暖的“第一把手”,其地位与现代的空调风扇以及热水袋媲美。可是,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普及,“汤婆子”与“竹夫人”已经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不少年轻一代已经忘却了这种传统物品。其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化就这样消失,着实让人可惜。因此,大家可以尝试重温一下那段历史,通过书中记载的文字或是优秀诗人的佳作,回味和体会“汤婆子”与“竹夫人”纳凉取暖的智慧。(以上内容及图片,均由史刻铭心独家原创,严禁抄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