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睡大觉
酝酿效应默默助你
“哈啊~”坐在课堂上的你打了又一个哈欠。
“又犯春困了,怎么睡了那么长时间还是睡不饱呢?”
俗话说,古有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今有人生四大困“春困、夏乏、秋倦、冬眠”一年四季,天天都困,天天都在与被子作斗争。
“哎~我是不是得了懒癌啊?天天只想睡觉,这样下去实在是太堕落了。”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次期末复习的夜晚,你暂且丢下背的磕磕绊绊的复习资料,拿起习题册开始刷题。夜已深沉,头上的青丝早已变成白发,而你紧紧握着笔,望着“解”字迟迟下不去手。
想到明天一大早还要接着复习,你索性丢下这些想不明白背不清楚的东西,爬上床钻进温暖的被窝,希望明天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天你早起洗漱,无意间瞟过没背完的厚厚一沓资料,忽然间脑中便清楚地浮现出昨晚背过的内容,你很轻松地将它完整的背了下来。当你再次拿出习题册的时候,你又突然发现解题的思路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困扰自己的难点迎刃而解。
你不禁疑惑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文曲星君看中了自己?
心理学告诉你,这位星君的真名叫做“酝酿效应”。
图源知乎,侵删
01
酝酿效应是什么
酝酿效应(Brewingeffect)又称直觉思维,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当解决问题遇到困境的时候,暂且将问题放在一边,转向与之不相关的事情。一段时间以后再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些难题早已迎刃而解。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
这恰恰是酝酿效应的作用。
虽然酝酿效应随处可见,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