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5821248283623986&wfr=spider&for=pc便秘是让很多朋友头痛的问题,临床上经常会被患者问起。从中医角度看,引起便秘的原因相对复杂,比如火热、痰湿,气虚、血虚。这里先讲一种最常见的类型:津液亏耗。打个比方,如果脾气是拉车的马,那么津液就是河里的水。病马体弱,自然无力拉车;河里无水,舟船亦自难行。有朋友说,那还不简单吗,只要多喝水,不是就有津液了?其实不然。《伤寒论》中有一名方,叫做麻子仁丸,善治脾约证。这脾约,就是一种典型的因津液不足而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发生时,即便喝再多的水,也无法改善大便干硬的形态,水只会从小便中倾泻而出,却不去濡润肠道。其间的道理,无疾旁举一例加以说明。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秋天,天气很干燥。嘴唇干裂,脱皮流血,颇感不适。便不自觉的用舌头抿舔上下嘴唇,以缓其燥。谁知时候一久,唇燥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到后来,必须用一块湿毛巾覆在嘴上,不敢有一时移去。整个嘴唇感觉似乎要掉下来一般,干疼难耐。后来爷爷看到,教涂上一层凡士林,这才除去痛苦。这则案例中,嘴唇皮肤显然是受燥邪所困,津液不足。但无论以唾液或水助之,都是无济于事,反倒是那一层粘糊糊的凡士林起了大用。话头再转回,有一次无疾亲自煎煮了一剂麻子仁丸的汤剂,发现这碗汤药上面,竟是薄薄的铺满了一层油脂。到这里,您或许有此疑问:这层油脂,是如何帮助人体缓解燥邪之困的呢?无疾以为,或有两层道理:其一,此时燥邪所伤之处,其实已不止在津的层面,而是已深入至液。津与液,通常和而言之,其实在中医学中,二者有着不小的区别。所谓津,如汗液,清稀如水,其质稍稠,其行在表,《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所谓液,如关节腔液,脑脊液,其质粘稠,兼达表里,近乎精,《决气》篇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再举例说明:通常我们出汗,出到大汗淋漓,我们称为“汗出如洗”;然而还有一种比较危急的情况,我们称为“汗出如油”。前者所出的汗,至其极处,也可伤人性命,即所谓“亡阳证”,所失的汗即是津;后者至极处,即所谓“亡阴证”,所失之汗即是液。了解了上述津与液的区别,我们就会知道,所谓脾约证的机理,虽说是津液亏耗,但细辨之,损伤的层面其实不在津而在液。而液的质地更为粘稠,近于精与油。这就是用凡士林疗唇干,用麻子仁治脾约的道理了。除了所伤在津、液的区别之外,还有一层道理也是颇有趣味。口唇干裂,明明是水分不够,但无论再补入多少水,也无论这水是喝下去从里面补,还是用湿毛巾敷从外面补,都是事与愿违。相反的,目光并不限于“缺水”这个最直接的环节,而是放在为何缺水(水分流失过多)上;治法不限于“补水”这种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而是用一层薄薄的油脂,防止体内的水分继续无休的外泄,效果会更好。整个治疗过程中,并不需要从外界补充过多的水分;或者说,滋润口唇肠道的津液,始终是人体自身的津液。《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临床上,医生能做的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能够治好疾病的,始终不是医生,而是患者自己。
无疾学社主办“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正在持续更新中。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无疾学社,把这个纷繁的疾病世界,讲给你听。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bianshijinzk.com/dbsjyz/1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