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虚类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
(一)气虚证
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1.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
2.气虚而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舌淡嫩;
3.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则诸症加重;
4.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5.气虚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气虚而机能减退,运化无权,推动无力,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同时气虚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亏虚证、津气亏虚证等。
(二)气陷证
气短、气坠、脏器下垂
1.清阳之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
2.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
3.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
4.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觉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
(三)气不固证
疲乏、气短、脉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的不固
气不固,可以包括不能固摄津液、血液、小便、大便、精液、胎元等。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并有各自“不固”的证候特点。
1.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妇女崩漏及各种慢性出血;
2.气不摄津则可表现为自汗,流涎;
3.气虚不能固摄二便,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大便滑脱失禁;
4.气不摄精则见遗精、滑精、早泄;
5.气虚胎元不固,可导致滑胎、小产。
(四)气脱证
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
气脱证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汗、大吐、大泻或大失血、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津脱”、“气随血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真气欲脱,则心、肺、脾、肾等脏腑之气皆衰。
1.气息微弱欲绝、汗出不止,为肺气外脱之征;
2.面白、脉微、神识朦胧,为心气外越之象;
3.二便失禁为肾气欲脱的表现;
4.全身瘫软、口开、手撒,为脾气外泄之征。
二、气滞类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一)气滞证
胸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
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二是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等,都能导致气机郁滞;三是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1.气机不畅则痞胀,障碍不通则疼痛;
2.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气滞血瘀;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
3.气机不利,可影响水液代谢而产生痰湿、水液内停。气滞一般是气逆、气闭的病理基础。
(二)气逆证
咳喘或呕吐呃逆
气逆主要是指肺胃之气不降而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导致气逆的原因,可有外邪侵袭、痰饮瘀血内停、寒热刺激、情志过激等。
1.肺气上逆以咳喘为主症;
2.胃气上逆以呃逆、呕恶、嗳气等为主症;
3.肝气上逆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或咯血等为主症。
(三)气闭证
突发昏厥或绞痛,息粗、脉实
形成气闭证的主要原因有:强烈精神刺激,使神机闭塞;砂石、虫、痰等阻塞脉络、管腔,导致气机闭塞;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致使心、肺气闭。
1.极度精神刺激,神机闭塞,则见突发昏厥;
2.痰浊、瘀血、砂石、蛔虫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导致气机闭塞,则突发绞痛,或见二便不通;
3.证因邪实所致,病体不虚,故声高而息粗,脉沉弦有力。
三、血虚类证(血虚证、血脱证)
(一)血虚证
肌肤黏膜的颜色淡白、脉细
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新血未及补充,主要见于各种出血之后,或久病、大病之后,或劳神太过,阴血暗耗,或因虫积肠道,耗吸营血等;二是血液生化不足,可见于脾胃运化机能减退,或进食不足,或因其他脏腑功能减退不能化生血液,或瘀血阻塞脉络,使局部血运障碍,影响新血化生,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
1.血液亏虚,脉络空虚,形体组织缺乏濡养荣润,则见颜面、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脉细无力;
2.血虚而脏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则见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
3.血虚失养而心神不宁,故症见多梦,健忘,神疲等。
血虚证主要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并可有血虚肠燥证、血虚肤燥生风证。
(二)血脱证
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导致血脱证的主要原因是突然大量出血,诸如呕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等,也可以因长期失血、血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所以大失血、严重血虚等病史可以作为血脱证的主要诊断依据。
1.血液大量耗失,血脉空虚,不得荣润,则见面色苍白,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2.血液亡失,心脏、清窍失养,则见心悸,头晕,眼花等症。
亡阳、血脱、气脱均见面色苍白、脉微,亡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的特点。亡阴证有身热烦渴的特征,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失的病史。
四、血瘀证
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
产生瘀血的原因可有多个方面,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淤积于内;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三是血寒而使血脉凝滞,或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受煎熬,血液浓缩黏滞,致使脉道瘀塞;四是湿热、痰浊、砂石等有形实邪压迫、阻塞脉络,以致血运受阻;五是气虚、阳虚而运血无力,血行迟缓。
1.血瘀证的机理主要为瘀血内积,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
2.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滞益甚,故夜间痛增;
3.血液淤积不散而凝结成块,则见肿块紫暗、出血紫暗成块;
4.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则见各种出血;
5.血行障碍,气血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
6.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
7.脉络瘀阻,则见络脉显露、丝状红缕、舌现斑点、脉涩等症。
五、血热证
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
血热证的形成,一是外感热邪,或感受它邪化热,传入血分;二是情志过激,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火热内生,侵扰血分。
1.热在血分,血行加速,脉道扩张,则见面红目赤,舌绛,脉数疾;
2.血热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
3.血热内扰心神,而见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狂乱、神昏谵语;
4.热邪内犯营血,灼肉腐血,可为疮痈脓疡;
5.身热夜甚,口渴,为热邪升腾,耗伤津液之象。
六、血寒证
患处冷痛拘急、恶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块。
血寒证属实寒证的范畴,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寒凝脉络证等,均属于血寒证。
七、气血同病证类
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
一般是气虚在先、为因、为本,血瘀或血虚在后、为果、为标,但其证候表现则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轻;气随血脱证则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脱在先,然后元气随之消亡,病势危急。
辨津液证候
津液证候包括津液亏虚和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痰证、饮证、水停证及湿证。
一、痰证
咳吐痰多、胸闷、呕恶、眩晕、体胖,或局部有圆滑包块,苔腻、脉滑
“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形成痰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动等,影响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成痰。由痰浊停聚所导致的证候,是为痰证。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明痰的生成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而凝聚密切相关;
2.痰浊最易内停于肺,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故痰证以咳吐痰多、胸闷等为基本表现。
3.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可见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等症;
4.痰的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故常凝积聚于某些局部而形成圆滑包块;
5.痰亦可随气升降,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则头晕目眩;
6.痰蒙心神则见神昏、神乱;
7.痰泛于肌肤,则见形体肥胖;
8.苔腻、脉滑等为痰浊内阻的表现。
痰浊为病,颇为广泛,见症多端,因而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二、饮证
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间饱满、苔滑
“饮”是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一种较痰清稀、较水浑浊的病理性产物。
可因外邪侵袭,或为中阳素虚,使水液输布障碍,而停聚成饮。
饮邪主要停积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身体的管腔部位。
1.饮邪停留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可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是为狭义的“痰饮”;
2.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是为悬饮;
3.饮邪停于心包,阻遏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是为支饮;
4.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滞塞,则见胸部紧闷,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
5.饮邪内阻,清阳不能上升,则见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等,亦为饮证的表现。
三、水停证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
由水液停聚所导致的证候,称为“水停证”。导致水停的原因,可为风邪外袭,或湿邪内阻,亦可因房劳伤肾,或久病肾虚等,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停聚为患。此外,瘀血内阻,经脉不利,亦可影响水液的运行,使水蓄腹腔等部位,而成血瘀水停。
1.水为有形之邪,水液输布失常而泛溢肌肤,故以水肿、身体困重为主症;
2.水液停聚腹腔,而成腹水,故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
3.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而不泄,故见小便不利;
4.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是水湿内停之征。
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由于湿、水、饮、痰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如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湿痰等名。
四、津液亏虚证
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大便干燥
大汗、大吐、大泻、高热、烧伤等,使津液耗损过多;外界气候干燥,或体内阳气偏亢,使津液耗损;饮水过少,或脏气虚衰,使津液生成不足,均可形成津液亏虚的证候。
津液亏少,不能充养、濡润脏器、组织、官窍,则见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乏弹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饮水等一派干燥少津的症状;津液亏少,阳气偏旺,则有舌红、脉细数等症。
一般津液损伤程度较轻,仅为水液亏少者,称为伤津、津亏,以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继发于汗、吐、泻等之后,液体暴失,津液损伤程度较重者,称为液耗、液脱,常有皮肤枯瘪,眼球深陷的临床特征。
外界燥邪耗伤津液所见证候,为燥淫证,属于外燥;体内津液亏虚必见干燥症状,为津液亏虚证,属于内燥。津液亏虚属于阴虚的范畴,气虚、血虚与津液亏虚可互为因果或同病,而形成阴液亏虚证、津气亏虚证、津枯血燥证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