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写论文了,其中一篇论文涉及到了戏剧治疗的知识,然后老师推荐了很多书就买来了看。看的过程中,无数次想停下来想写一篇这样的读书笔记,但是由于信息量太大,挑来拣去始终不知道选哪个写。
昨天看了一章《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戏剧治疗》,治疗师分享了自己的治疗案例,看完之后觉得,就是这部分了。
作者分享的这几个案例都各具代表性,看的过程中我的感受非常多,所以我看的很慢很细,做了很多标记随手写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有时候看到某个段落会不得不停下来,会产生很沉重的感觉,一方面是引起了自己的共鸣,另一方面感叹,戏剧治疗治的病,医院都无法治愈的病。情感关系的病,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你往往找不到任何病因,放大镜看不到,CT透光查不出。情感的病,只能靠情感来解决。而识别病因,需要强大的观察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共情能力。
戏剧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治疗方法,这过程中不仅囊括专业知识,还囊括了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深深的爱与宽容。戏剧治疗是繁重的,治疗师需要面对庞大的,复杂的,令人头疼的,治疗过程会牵扯到亲子关系网。对戏剧治疗师来说,“爱的账户”支取强度非常大。
文章最后作者在结论当中分享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当你对一个人进行戏剧治疗时,你要做好对他整个家庭成员(父母甚至祖父母)进行治疗的准备,了解这个人家庭的全方位信息。因为,第一,被治疗对象恢复得再好,如果家庭情况不改善,被治疗者的状况会急转直下,回到原点;第二,被治疗者是不知道自己的病因在哪的,所有的病因的迹象只会在戏剧游戏,角色扮演,即兴讲故事的过程中,以“象征”的形式出现,作为戏剧治疗师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就是要知道怎么解读那些象征,解读那些语言(不断重复出现的词),行为(大喊大叫,砸东西,躲闪),这就是为什么戏剧教育专业,是一定一定要学表演的。表演,就是分析人物的每一个“象征符号”。
我只选了两个案例出来,因为内容太多。但是这两个案例非常典型,一个18岁青少年,第二个是9岁的儿童。看了这些案例,真心觉得拍出电影一定很好看。每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就算是自己都认为矫情的感情和悸动,都是珍贵的,因为一切的线索,都证明是我们对爱的渴望。
·案例一Lia
Lia个人情况:
18岁,女孩,患有厌食症,理智上她想独立,可情感上,她希望自己一直是个小女孩。如何面对争执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难题,这也是她想在戏剧治疗的过程中治的病。
治疗师的做法:
请她回忆一下她曾经面对争吵的情况,任何一次都可以。(她想不起来)
请她回忆几年前的事情,14岁。(一开始Lia还是想不起任何事,但是不一会儿,她想起来了一个故事。)
Lia和治疗师,一起重演那个故事。
再次重演那个故事,Lia可以加入自己想说的任何台词。
想在这里先暂停一下,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师的耐心,那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感受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的记着伤痛,或者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但是如果要去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先发现问题的根源,再去面对问题。
Lia的表现:
Lia的故事是这样的:14岁那年,Lia想去大街上和小伙伴玩,而她的父亲要求她在家弹钢琴。
第一次演,Lia完全按照历史演完了全过程。但是第二次,Lia掺入了一些自己当年想对父亲说却没有说出的话,然后跑出去跟小伙伴玩了。第二次的演绎,完全是即兴表演。演完之后,Lia对治疗师说,每次吵完架,她都感受到深深的负罪感。
但是第二次治疗的时候,Lia说她回家后告诉了父母自己在第一次治疗中演的戏,说完,父母和她一起大笑起来。
治疗师的结论:
通过详细的跟父母讲述自己的表演细节,她有意的忽略了那次表演对她来说的重要性,因为她需要通过弱化自己胆怯的事实,来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接着她选择以轻松搞笑的方式诉说这个过程,来最小化那个争吵给她带来的负面伤害(同时也弱化这个东西对她当前的负面影响)。
表演,帮助Lia退一步看自己的的伤痛。面对它,重新体验它,再重新审视它。为什么学戏剧就是揭伤疤呢?活的好好的不行么?不是那回事儿,有的伤口,你都不知道它还存在在体内,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在畏惧什么,其实就是因为,你在默默的逃避着自己的弱点,而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去面对它,因为它太过强大,就连感受到它都会浑身颤抖。
面对,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戏剧治疗,需要治疗师和被治疗的人共同配合,双方解决问题的意愿都非常强。否则事倍功半。
·案例二Maarten
Maarten个人情况:
9岁男孩,他最大的人生问题,就是在自己三岁的时候,妈妈又生了个弟弟。Maarten非常非常嫉妒自己的弟弟,这份嫉妒直接导致Maarten的生理不适,就是他经常大小便失禁。他非常害怕,自己被父母排斥。
治疗师的做法:
邀请Maarten的父母接受教育:让他们学习如何应对Maarten的固执行为;让他们学习如何理解Maarten的mood(心情),thingshereallyneeded(需求);
和Maarten一起role-playing,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Maarten可以放肆的拒绝长大,拒绝包容懂事,放纵自己的任性和对家长的爱的自私的索取,当在戏里发泄出这些负面情绪后,他才有可能当好一个大哥。戏,给了这个孩子不讲理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他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Maarten即兴创作的故事:
一个9岁的小男孩杰克由于太淘气,被父母送进了魔法孤儿院。但是后来父母觉得很抱歉,就想把他接回去,但是杰克拒绝了,然后Jack把自己隐形了,他认为,回家的话,父母要答应他一些条件。
治疗师扮演杰克父亲的角色,Maarten在演杰克的过程中,突然创作出来一个新的角色:“小杰克”(被布娃娃代替)。治疗师当时决定演一位两个孩子都爱的父亲,并且父亲问小杰克能不能帮自己了解大杰克。Maarten模仿小孩的声音替弟弟小杰克回答:“杰克可以回家,但是条件是爸爸妈妈可以听听他说话,若果他们做到了,杰克就保证不再那么固执。”
看到“爸爸妈妈能听他说话”这句话的时候,眼泪一下流出来。我亲身感受过和亲人在沟通上出现问题的时候的痛苦,这个九岁男孩在表演里即兴说出的台词,重重的戳中了我的内心。当我们向外界汲取爱的时候,如果受到了阻碍,人会慢慢变得固执起来,麻木自己,假装不需要。也可能有些伤口真的太过严重,简直把人打入地狱。但不能否认的是,不论人最终演化成麻木的机器,还是固执如铁公鸡,都是因为在追求爱的道路上受到层层阻碍,还是围绕着爱这个字展开的。
再后来的角色扮演中,Maarten还是演9岁男孩杰克,治疗师演父亲。父子相见。但是这个过程中,Maarten由于有点害怕,让自己突然变成了弟弟小杰克,但是治疗师拒绝这样的剧情(他鼓励杰克勇敢的面对父亲)。治疗师扮演的父亲告诉杰克,他想和杰克一起做很多事情,像游泳,踢足球这样的事情。然后Maarten才让自己变回成大杰克(他才敢去面对父亲)。
这个案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aarten前期因为治疗效果很好,大便失禁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没多久,他又开始大便失禁。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Maarten再次克服了这个问题,原文是这样结论的:
ItcouldbeseenasanactofloyaltyforMaartentosavetheexactmomentto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