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此书情境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怀特的代表作,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我们这个时代的50本书”,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城市:重新发现市中心》是威廉?怀特16年直接的和持续地观察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晶。怀特使用录像机,记录下城市中心地区的广场、街道、小公园和市场里人的行为,然后再做具体分析,从整体上评估城市中心的健康。本书可谓美国城市思想核心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堪比《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模式语言》和《城市史》,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协会推荐给它们会员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威廉?H.怀特(WilliamH.Whyte,-)。《财富》杂志编辑,美国关于城市、人与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通过他的著作,特别是《有组织的人》《最后的景观》和《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威廉?怀特教育了一代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应该把城市看作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简单地作为经济机器、交通节点或巨大的建筑展示平台。
上海译文出版社年10月第1版,年10月第2次印刷。
第二部分 阅读情境
年3月17日至3月20日。
疫情防控期间,读书出数,近页的这本书,4天读完了,还做了不少笔记。
※人生三观、职场三观(.3.19周六有感而发)
一个人处理人生、生活等问题,有个三观问题,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个人处理职场问题,同样,也需要职场三观问题。那就是处理职场问题的职场观、职场价值观和职场世界观。
无论基层、中层、高层,职场三观都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人生和职场,是一次又一次取舍的结果。人生的取舍,取决于人的人生三观。职场的取舍,取决于人的职场三观。中层的职场三观至关重要,决定了能否走向高层。人生也好,职场也罢,不可能不取舍,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
第三部分 精彩书摘和扩展阅读
※小城市行人较缓慢
小城市里的人们走起路来比较缓慢;因为没有什么要赶的,所以,小城市里的人们更平和一些。人行道上不挤,几乎没有人挡道。
※街头生活活力
街头生活的活力,就是对城市本身活力的一种检验。
※文丘里效应
文丘里效应,也称文氏效应,此现象以其发现者,意大利物理学家文丘里(GiovanniBattistaVenturi)命名。该效应表现在受限流动在通过缩小的过流断面时,流体出现流速增大的现象,其流速与过流断面成反比。而由伯努利定律知流速的增大伴随流体压力的降低,即常见的文丘里现象。通俗地讲,这种效应是指在高速流动的流体附近会产生低压,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利用这种效应可以制作出文氏管。
文丘里管在现今科技发展中的得到应用。因为其制造和维护成本比较低。实质意义上的一种应用就是在水族馆整个水循环系统中充当去浮沉的装置(分离器)。在化学方面的应用就是所谓的文丘里喷嘴,用于对液体的去杂(去除气体),或者用于测量流体的速度。
同样,加油气压设备中的准备单元的加油嘴也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利用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可应用于某些机械构件及建筑物的通风。
基于文丘里效应制造的设备设施,叫做文丘里XXXX,如文丘里水膜除尘器、文丘里扩散管、文丘里收缩管、文丘里喷射泵、文丘里流量计等。
※日本城市不同功能的混合
日本城市鼓励不同功能的混合,不同的功能不仅相互靠在一起,而且摞起来。在新建筑里,我们会看到展示厅、商店、电子游戏场、办公室混合在一起,拥有玻璃墙的餐馆摞着餐馆,3层、4层、5层。这种混杂白天可能很扎眼。到了晚上,这种混杂就显得生机勃勃。
※选择的可能性与选择同样重要
(在街边、在广场)如果我们知道椅子是可以移动的,我们想要移动椅子,我们会觉得在那个地方待会儿很舒服。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挪动椅子的原因,他们常常走近一把椅子,挪动一下,最后还是把它挪回到原处,然后坐下。这种挪动是有作用的。它们向人们显示了他们自由的愿望,不只是满足。在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我们成了我们命运的主宰者。
(有些人喜欢宅在家里,但是在疫情期间要求居家隔离观察,宅的人会很不舒服,就是这个原因)
※公园、广场的人数与温暖、阳光的关系
温暖与阳光一样重要。阳光明媚,气温在20多摄氏度,可能是步行的好时机,广场里的人数并没有达到峰值。我们以为天气闷热,人们会坐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其实不然,人们会走出来。那时恰恰是公园里人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定有某种原始的热带直觉。
人们喜欢温暖。夏季,人们一般会坐在阳光下或阴影中。只有在非常炎热的气候条件下,32摄氏度或更高,阳光下才会看不到人影。相对温暖是重要的。春季到来时的第一个温暖的日子是人们到户外落座的峰值期之一。那时的绝对温度可能并不高,人们可能还认为它是冷的。但是,气温从寒冷突然转变成温暖,让人们的感觉有所不同。相类似,在阴冷潮湿的日子之后,第一个温暖的日子会让人们涌向开放空间。
我把许多公园的人数记录与气候记录联系起来。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明显的:阳光和温暖的天气把人们带到了开放空间;下雨和寒冷的天气让人们离开开放空间。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天气不冷不热的日子。
※风洞实验
风洞(windtunnel)即风洞实验室,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等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实验方法,流动条件容易控制。实验时,常将模型或实物固定在风洞中进行反复吹风,通过测控仪器和设备取得实验数据。
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时的流动必须与实际流动状态相似,即必须满足相似律的要求。但由于风洞尺寸和动力的限制,在一个风洞中同时模拟所有的相似参数是很困难的,通常是按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一些影响最大的相似参数进行模拟。
此外,风洞实验段的流场品质,如气流速度分布均匀度、平均气流方向偏离风洞轴线的大小、沿风洞轴线方向的压力梯度、截面温度分布的均匀度、气流的湍流度和噪声级等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测定。
※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烟囱效应的产生。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属于热交换形式的一种表现。
最常见的烟囱效应是火炉、锅炉运作时,产生的热空气随着烟囱向上升,在烟囱的顶部离开。因为烟囱中的热空气散溢而造成的气流,将户外的空气抽入填补,令火炉的火更猛烈。烟囱效应亦可以是逆向的。当户内的温度较户外为低(例如夏天使用空调时),气流可以在烟囱内向下流动,将户外空气从烟囱抽入室内。
※开门现象
(建筑物有多扇可以推开的门进入)开门现象非常有意思。如果让人选择,有些人会朝着那些已经打开的门走去,或者向正在被别人打开的门走去。有些人天生就是开门的。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像他们那样,大部分人会哪怕排在3个人或4个人后面,等着迈进开着的门,而不去动手推门。
※楼梯踏板的宽度和高度
楼梯踏板的前沿连成的直线和水平夹角称为楼梯的斜度。室内楼梯的斜度一般为30左右最为舒适。室外楼梯一般斜度要求比较平坦。
楼梯板的规格包括踏板和立板的规格,一般要求适应于人的脚掌尺寸。一般踏板宽,立板低的踏步会较为舒适。室内楼梯的踏板宽度应不小于24厘米,一般在28厘米最舒适。立板的高度应不高于20厘米,一般在18厘米最舒适。而且各个踏板宽和立板高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容易使人摔倒。
※人车分离
据说,人车分离是为了行人,让行人受益。人车分离让人避开汽车而获得安全,避开了气味和噪音。实际上,人车分离是让车辆受益。究竟谁得到了主要空间呢?肯定不是行人。如果行人真的得到了主要空间,那个空间在地下。人车分流是为了让人离开地面。于是,人被送到了地下或楼上。车辆得到了主要空间。
※地下通道稀释人流
地下通道替代街面所引起的最大问题不是它们不能正常运行,而是它们运行得太好了。这样,地下通道稀释了市中心的人流。一个市中心人流可以支撑的商店和餐馆是一个定数,街面上的人流本来是足够支撑那些商业活动的,但是,通过地下通道新增商业设施必然会吸引走一部分人流。
※天桥的尴尬
为什么要去走天桥呢?除非有理由,否则,人们是不会去走天桥的。人是地面上的动物。他们喜欢地面高程,他们宁愿忍受地面上的困难,也不愿意为了图清闲而走向高处。东京到处可见的天桥就是很好的例子。大部分东京人选择等待红绿灯过街,而不愿利用过街天桥过街。
※纽约市开放空间分区规划制度
年,纽约开始实施分区规划制度。公正大厦是分区规划的标志,是纽约开始实施分区规划制度的起点。
18世纪,巴黎的建筑高度以街道宽度的倍数来决定,街道越窄,沿街的建筑就越矮,反之,街道越宽,沿街的建筑就越高。
年,纽约市实施的分区规划办法,拿建筑面积来奖励那些提供广场空间的业主。每1平方英尺广场空间,允许业主增加10平方英尺的商业建筑面积。当时对广场的要求是,公众可以24小时自由使用广场。后来人们发现,这就是对广场的唯一要求。
年的修正案要求广场还要适合于公众,设立了专门的指南,保证广场适合于公众。
为了禁止采用光秃秃的墙壁作为临街立面,在年获得开放空间奖励的严格要求中,组约市规划委员会迈出了第一步。它要求购物中心临街立面至少50%要用于零售商业,这是获得开放空间奖励的一个条件。
在年修订的《中城分区规划)中,纽约市规划委员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它要求,无论获得规划奖励与否,商业零售街上的所有临街立面全部都要用于零售商业。商店都要可以从街上进出,临街面的玻璃必须是透明玻璃。
※失败、认识到失败
(分区规划)一种方式的失败是一回事,认识到这种方式的失败是另一回事,二者之间是有时间延迟的,而且,这种延迟时间不短。
※城市在加速失去阳光和光线
大部分失去的光线已经是间接光线了。人们常常说,新建筑的阴影落在了旧建筑的阴影上,我们没丢失什么光线。其实不然。阴影是叠加起来的,光线明显减少。黑暗的地方更黑暗。我们不仅仅失去了阳光,我们还失去了头顶上的那一片天,失去了光线,实际上,光线使我们可以区别我们是在阴影中还是在井底。
阳光就是金钱。得到更多商业空间的代价是丧失相应单元的光照。建筑师可以通过他的建筑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个等式。当然,关键因素是建筑体量。我要重申的是:大建筑物投下大阴影。更大的建筑物投下更大的阴影。而且可以挣更多的钱。除非城市在建筑体量、阳光和光线上实施严格的指导,否则,金钱会战胜阳光。
比较小的城市没有那些出现在大城市的建筑尺度和密度问题,当然,这对比较小的城市来讲是件好事。它们至今还有充足的阳光。
※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在他人的不动产之上按照合同约定,设立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效益的用益物权。在地役权法律关系中,为自己不动产的便利而使用他人不动产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地役权人,也叫需役地人,将自己的不动产提供给他人使用的一方当事人称为供役地人。因使用他人不动产而获得便利的不动产为需役地,为他人不动产的便利而共使用的不动产为供役地,即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
地役权的基本内容是,地役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供役地人的土地或者建筑物,以提高自己的需役地即土地或者建筑物的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28》第三百七十二条至第三百八十五条有地役权的规定。
※采光地役权
采光地役权,是指需役地所有权人或用益物权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土地或建筑物的采光效果,与供役地所有权人或用益物权人约定供役地的物权人在一定的区域不得建造建筑物或种植竹木,或者建筑物、竹木不得超出一定高度的权利。
※眺望权
根据地役权的特点,可以看出,眺望权本质上同其他地役权一样,是为了自己便利,而限制他人的权利。眺望权并非受害地固有的自然权利,而是邻地之一种恩赐:经由邻地A而看见湖景、山景或远距离眺望的权利,不是B地块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仅在邻地A未开发之前方能享有。如果要保证B地块的眺望权,必将损害A地块的所有权:即:为了提高B地块的不动产的价值,而对A地块设定了一定的负担。
虽然眺望权本质上和高标准的日照要求一样,同样属于地役权的范畴,但规划部门对眺望权的处理,却可能要比高标准的日照要求复杂。由于城市规划一经法定部门依法审批,即成为公共政策,根据《城市规划法》,是所有建设必须服从的法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后开发地块拍卖或划拨之前,由于已经有了规划设计条件,而根据《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筑限高属于规划设计条件中的强制性内容。土地权利人在取得该土地使用权时,必须接受该规划设计条件,或者说,该土地出让合同是一个附条件的合同。
因此,由于眺望权属于地役权的范畴,B地块的权利人本身并没有权利限定A地块的开发来保证其眺望权。换句话说,只要A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是符合依法审批了的城市规划,A地块就有权在按照规划设计条件的限高要求进行土地开发。当然,B地块权利人可以与A地块权利人达成交易:A地块降低开发高度来保证B地块的眺望权,而B地块则给A地块予以适当补偿--这样,实际上就设定了地役权,即眺望权。
※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区别
相邻关系是指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因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实质上是相邻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行使权利的延伸或限制。相邻权不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更非独立的他物权,而属于所有权中的内容。在相邻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受害人一般可以直接根据相邻关系的规定,或直接根据其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为由主张权利,但一般不得以独立的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而地役权是一种物权,它是归属于需役地人的物权。因此,在地役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权利人可以直接以权利受到侵害为由行使物上请求权。
总之,相邻权是为了维护正常生活和生产的最低需要,而由法律对相邻不动产的权利予以了限制;而地役权则是利用他人的不动产来提高自己不动产的价值,因此不能由法律设定,而是通过两个平等民事主体协商谈判的形式予以形成。
因此,国家对日照时间有一个最低标准,这是相邻权是为了维护正常生活和生产的最低需要;而能否看见湖景,则不是为了维护正常生活和生产的最低需要,而是为了提高不动产价值的一种奢侈。需要强调的是,地役权是通过双方交易形成的,而相邻权则属于法定义务,不能对相邻权进行交易,换言之,规划部门不能支持通过对受害方的补偿来降低受害方的最低日照标准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阳光权、眺望权
根据物权法定的原则,对于阳光权与眺望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国家最低标准的日照要求,属于相邻权的范畴,是规划部门必须履行的义务,规划部门不能支持通过相邻权交易来降低日照标准的要求,对于该权利的损害,权利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或排除妨害;
2、眺望权属于地役权的范畴,它的设定必须有相邻地块之间的协议。在没有设立地役权之前,所谓的眺望权是不存在的,规划部门不能满足所谓的眺望权要求,否则是对供役地方地役权的侵犯。
3、高于国家最低标准的日照要求,同样属于地役权的范畴。在当事人之间没有设立地役权之前,规划部门不能满足高标准的日照要求,否则,是对供役地方地役权的侵犯。
4、城市改造中旧建筑的日照只要满足国家最低标准,旧建筑的相邻权就得到了保护。相对于改造前,其日照时间的减少,是源于相邻地块对其所有权的合法行使而造成的。该权利的行使,也即相邻地块的开发行为并没有没有侵犯旧建筑的物权,旧建筑针对日照时间减少而提出的赔偿没有法律依据。
※天际线
天际线又称城市轮廓或全景,港译天空线,是由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或由许多摩天大厦构成的局部景观。天际线亦被作为城市整体结构的人为天际。
天际线扮演着每个城市给人的独特印象,现今世上还没有两条天际线是一模一样的。在城市中,天际线展开一个广阔的天际景观(多数为全景),因此大城市都被叫作“城市风光影画片”。在许多大都会,摩天大厦在其天际线上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而其中包括海港的天际线可说是最完美的。
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的定型理念。他们认为,城市若是一个人的肌肤,天际线则是服饰包装,因而,在天际线的定义里,就格外地赋予了美学的最大化内涵。天际线应该表达海市蜃楼般的美轮美奂的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突出了城市的中心街区性和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辐射性。所以,中国的旧城,最繁华的地段和最精美的建筑,几乎都在这一城市的中轴线上。郊区-城市天际线的围缘地带,则是落后不雅的被忽视的部位。
城市天际线具有直觉直观的人文特点、审美特点、标识特点和造型特点,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时代化的理念,但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区,早已意识到城市天际线在文化概念上的超然意义并起步力行。
中国上海天际线
中国广州天际线
中国深圳天际线
美国芝加哥天际线
美国洛杉矶天际线
注1:本文将归档在本
注2:如果查找本
诚邀您推荐给需要的朋友-“骆金驼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