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IDs患者经常报告合并有其他生理和心理共病,也被称为“肠外”症状。一项研究显示,IBS患者平均有5项共病症状,常见的共病包括:纤维肌痛、偏头痛、关节过度活动综合征、颞下颌关节紊乱、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焦虑和抑郁。
在普通人群中,同时存在上述症状者以女性居多,且多数都有疼痛症状。
下列几种机制可能对FGIDs女性,特别是IBS患者的共病现象做出解释:脑激活模式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内脏和躯体痛觉过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和遗传易感性。因为每一种情况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都可能是复杂的和多因素的,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其他因素,如获得医疗保健和就医行为,也促成了这些共病的性别差异。共病的类别、数量以及持续时间都可能增加人际压力。
儿童功能性腹痛综合征患者的共病相对较少。
在重叠症的研究中,多数参与者是女性,而且多数资料是基于患者自己的主观回忆报告。对单一的IBS或有多种共病情况的IBS患者仅给予一种躯体的刺激(例如,热或冷)或一种内脏的刺激(例如,扩张),这样的实验性研究是缺乏的。由于重叠症的差异很大,难以定义,还要选择恰当的对照组,因此,有关重叠症的研究面临挑战。
1
妇科情况
有几项研究指出了某些妇科疾病与FGIDs相重叠,如外阴痛、慢性周期性盆腔痛、性交痛、痛经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外阴疼痛协会近期分析发现,女性外阴疼痛的三大最常见的共病之一是IBS,在IBS女性患者中,子宫切除术是其他女性的3倍,推测合并妇科症状可能与更积极的就医行为,以及随后的外科干预相关。
慢性盆腔痛
有1/3的女性IBS报告存在慢性周期性盆腔痛(CCPP)。很多妇科症状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平滑肌瘤、盆底肌痛与CCPP相关,且多数合并有IBS。最常见的(60%的成年女性和72%的青少年)是原发性痛经(月经期疼痛)。相对于月经周期的其他时期,月经期合并有痛经和经前期不适症状的IBS女性,比仅有IBS的女性的腹部症状更加严重。在另一项研究中,口服避孕药与未口服避孕药的女性IBS之间,每日胃肠道症状并无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
12%~32%的女性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外存在子宫内膜组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重叠IBS诊断者,比其他女性高6倍;相比年轻女性而言,老年女性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和IBS的更多。目前没有非侵入性的检查可以将IBS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鉴别出来,在临床确诊为IBS,且经腹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的女性患者,妇科症状(月经间期出血、经前期加重)和体检时阴道穹窿压痛更常见。由于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较普遍,故在诊断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金标准是腹腔镜、活检和子宫内膜组织的组织学确证。
子宫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及基质)存在于20%的育龄妇女和半数以上子宫肌瘤的患者中。因为子宫腺肌症往往导致子宫肌层增厚,故超声可以作出诊断。子宫平滑肌瘤也很常见(20%~40%的女性),且与CCPP相关。
盆底肌痛
盆底肌痛是非自主的盆底肌肉痉挛,也与CCPP和性交痛相关。女性IBS患者的性交痛和性功能方面仍有些不解之谜。一项早期的研究发现,16%的女性IBS患者和4%的男性IBS患者有性交痛,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少见。
2
子宫切除术
同时存在多个功能性综合征使得女性更可能行子宫切除术。在一份系统性回顾中,Hasler和Schoenfeld发现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在IBS女性是18%,比非IBS女性高6%。最近的报道证实,子宫切除术与IBS有关。与子宫切除术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抑郁和头痛史。IBS女性更有可能报告包括子宫切除术在内的腹部手术后的大便失禁。
3
术后
FGIDs,特别是IBS,与经历多次手术相关,包括子宫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和背部手术。为数不多的研究调查了“是否术后女性更容易出现短期或长期术后不适”的问题。结肠镜检查后,女性腹痛者更常见。胆囊切除术后,女性更可能感觉到腹痛。
4
小结
与男性相比,IBS女性有更多疼痛相关症状。对此的解释可能是多因素所致的,与外周和中枢双重机制相关。
本文由小编摘自方秀才、侯晓华主译《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一书,内容略有改动。
主译简介
方秀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副组长。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V专家委员会委员,罗马基金会理事,国际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研究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负责完成国家计划课题等项目。主编(译)4本功能性胃肠病专著。侯晓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亚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协会常务理事、国际胃肠电生理学会委员、中华消化学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组长,中国生理学会消化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分为2卷,第1卷主要介绍神经胃肠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性胃肠病相关知识,包括肠道微环境、药理学、性别和年龄、多元文化、精神心理等方面;第2卷系统介绍了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肠道疾病、中枢介导的胃肠道疼痛病、胆囊和Oddi括约肌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儿科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功能性胃肠病,每章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和诊治推荐意见,还有功能性胃肠病治疗试验设计、罗马Ⅳ诊断标准、成人和儿科罗马Ⅳ诊断性问卷表等内容。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